熟悉的消防車接近,衝進民宅,不一會兒,從屋裡搬出無數的書,在街道上堆成一座小山,放火,點燃。失去書的人隱入森林,一處祕密之地,那裡的人們或坐或躺,嘴裡念念有詞。他們在背誦一本又一本的書,傳給下一個來到這裡的人。這是楚浮改編自雷.布萊伯利小說《消防員》的知名電影《華氏451度》裡的場景,也是我想到那些一間一間啟蒙過我的書店時,會不由自主地浮現的畫面。
我所成長的年代,是街角書店林立的年代。「禁書」於我是陌生的,也從未想過,寫一本書、賣一本書,會因此被入罪,甚至鋃鐺入獄。訊息、知識被屏蔽、壟斷,都是活在自由空氣底下的人們,難以想像的事情。因此,我曾經以為,眼前所接收到的知識、學校所教授的一切,就是全部。
大約是一九九○年代初期,因為大學選修女性主義課程之故,為了找資料,我第一次踏進女書店——華文世界第一家女性主義書店。沿著樓梯往上,當時,樓梯上貼了滿滿女同志的留言。那些不被父母、社會接納與理解,無法面對、甚至對於自身性別無法認同的痛苦與羞慚,一字一句,都像火灼般燒痛我的神經,我感到困惑、難解:為什麼他們要受這種苦?「看見」現狀的碎片,只是開了一扇小窗,接下來才是重要的歷程:你要從哪裡,去找到更多能夠讓你更深入現實表面的線索。
書,當然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工具。也因此,無論是在言論控管的戒嚴時期,或者商業逐利的資本主義時代,傳遞不被當局允許,或者主流價值不愛的訊息與知識本身,就帶有一種「反抗」的意味。現今,位於台北公館溫羅汀一帶的幾間書店,它的成立背景,都多少帶有「抵抗」的意味。
南天書局成立於一九七六年,唐山書店一九八四年創立,台灣e店則是一九九三年開張。前兩者從出版起家,初始,南天著重於人類學,唐山則以左翼思潮、社會學為重,而台灣e店,則立志搜羅所有關於台灣文化、歷史相關的出版品。踏進這些書店本身就是一場震撼教育。南天以台灣文史經典出版為主,對於原住民學領域尤其關注,堅持只出「對社會、對人類有意義」的書,幾坪大的空間裡,除了自有出版品、古地圖集外,還兼販售他社出版的台灣史地、藝術史、人類學、社會學、宗教等學術性書籍,密度之高,毫無「贅書」可言。此外,南天長期編有一本「台灣研究書目」,不停增編,舉凡跟台灣研究相關的書籍,都會被搜進這本小冊裡,非常珍貴。
曾經在南天打工的陳隆昊先生,因受魏德文先生啟發,創立唐山出版暨門市。位於地下室的唐山,跟二樓的女書店,都從「樓梯」開始給予讀者「視覺洗禮」。唐山貼滿樓梯牆壁的海報、文宣,假如一一拆下、展示,儼然就是台灣非主流藝文組織、社團的歷史;踏進書店前的文宣平台,放滿許多獨立刊物,以及主流媒體毫不關注的藝文訊息、演出。除了引進當代人文大師思想、左翼思潮,馬克思、新馬克思論述..之外,唐山最重要的,便是獨立出版品的匯聚之地。無論是小說、詩刊、研究、影像作品,各式各樣在連鎖體系、傳統小型書店從無曝光機會的書籍、創作,在這裡它們永遠都會佔有一席之地。太陽花學運期間,網路流傳一張唐山的照片,上面寫著:「讀聖賢書所學何事,請帶著你的書和思想快前往去立法院.三三○凱道先立法,再審服貿!守護台灣民主!」
這幾年,可能有一些讀者,因為購買「反核旗」之故,認識了台灣e店。當年,因為聽到有人說「台灣沒有文化」,偕同在美的妻子回台開書店,迄今已逾二十年。黃妙齡女士提到這段往事時,嘴角掩不住笑容,指著店主吳成三先生說:「你看,吶e嫁這款肖e」。開書店,不賺錢,很多人都知道。然而,環顧整間店,豐富到令人震驚、說不出話來的台灣相關圖書、自製T恤、地圖、商品,每一樣東西,每一本書、CD、DVD,都是因為對於台灣文化歷史的執著與理念蒐集來的,件件都是寶。我想,這款開書店的甘辛苦辣,只有這般走過來的人才能明白。
會專程到這些書店尋寶的,不止是讀者,還有幾間書店老闆自己,也會前往充電。位於嘉義,可謂是「濁水溪以南最活躍的社運書店」——洪雅書房店主余國信,就經常利用北上上課、開會之便,到這些書店一次採買逛足。實際上,洪雅書房的藏書也相當可觀,不僅蒐藏豐富的台灣文史書籍,也是獨立書店群裡特別關注生態環境議題的。為了實踐自己友善土地的理念,他親自下田,以自然農法耕作;需要上街頭鼎力支持的遊行、抗爭,他一定不會缺席,去年響應「百萬人廢核四環島接力」,甚至不惜歇業支持。二○○八年成立嘉義市洪雅文化協會,關注嘉義文化古蹟、歷史遺產,二○○九年搶下面臨拆除命運的玉山旅社,在經費拮据的情況下,靠眾人之力,將之改造為背包客旅店,一樓兼販售公平貿易咖啡。
余國信在一九九九年成立洪雅書房時才二十一歲,十幾個年頭洪雅不倒,他也沒有忘記當年啟蒙他的根源——張宏榮醫師所創立的台灣圖書室(1995~1997)。二○一一年張宏榮醫師去世之後,為了感念他,余國信四處奔走、積極籌備,在地方人士的協助與支持下,台灣圖書室得以重新運作。
台灣一九八七年解嚴,隔年報禁解除,一九九九年,施行長達六十九年的出版法廢止,時至今日,已然進入消費主義時代的台灣,「賣書」這件事情,對於曾經橫跨兩個時代的書店而言,我想有許多複雜的感受。過往,要抵抗的是極權體制下所管控的一言堂;現在,則是得想盡辦法突破資本主義怪獸所架設的透明天花板——那些所謂的自由、平等,都在透明天花板上,它說它存在,但你看不見,摸不到。
假如以出版作為一種指標,跟亞洲資本主義重鎮的香港相較,台灣的資本主義恐怕還只能算是「小怪獸」。十個去香港旅行的人,有十一個大概是去「血拼」的,假如你跟去過香港的人說,你去香港是為了逛書店,可能會先換來一個疑惑的眼神:香港有書店嗎?
香港不只有書店,還不少,泰半在二樓以上,一樓店面的租金高昂到難以想像,倘若沒有金主奧援,鮮少有書店租得起。二○○七年成立的序言書室,位於香港書店群聚的西洋菜南街上。一踏進門,倍感驚異的不只是它販售的書籍,皆是重要的當代經典、人文思潮、社會學、本土創作等非市場主流的書籍,英文、簡繁體書量皆各占三分之一,在面外臨街的玻璃窗旁,竟有一、兩坪大的空間擺設桌椅、沙發,在寸土寸金的香港,這一小方空間猶若沙漠綠洲,令人狂喜。創立人之一李達寧說,原先跟另外兩個朋友(黃天微和李文漢)想要籌辦的是一個可以辦讀書會的空間,幾經討論,最後開成了一間書店,但當時想要推廣讀書會的意念,成就了小小一間書店裡被特意留下來的小小空間。
瀏覽序言書室的網站,你無法不欽佩他們所做的事情。即便在台灣,要讀/談弗洛依德、拉康、傅柯、布朗修、德里達、班雅明、康德、齊澤克、漢娜.鄂蘭、大衛.哈維..這些重要大師的作品,光是讀本、講師與讀者三方要湊齊,都有一定難度,更別提這些活動舉辦的頻率密度驚人,光是二○一三年一整年,就有將近七十場活動,一個月平均五到六場,而且幾乎都有錄音檔可以下載重溫!
二○一一年,李達寧跟另一名友人陳可樂,選擇了香港金融重地中環,開了另一間二手書店/藝術空間,作為「介入」與「反抗」香港地產霸權、資本極端傾斜的基地。兩年之後,不敵租金,搬遷至灣仔富德樓。位於灣仔鬧區,面臨大街的富德樓是私人物業,除了部分小業主普通住商用途,整棟樓幾乎可以說是一個垂直藝術村,香港重要的獨立藝術工作室和文化團體幾乎都在這裡了。以販售外文進口圖書為主的獨立書店藝鵠,是整棟樓的管家。書店經理Kobe提到,大約十年前,富德樓大業主有感於香港本地藝術家急缺創作空間,便將大樓以低價出租給藝術家、文化團體及社會組織使用。
一九九七年香港回歸中國以後,兩邊的往來更加頻密。然而,在網路控管嚴格的中國,這些不一樣的書店,卻不見得能夠被陸客知曉。口耳相傳的,可能是地點極佳,位於時代廣場對面,以販售品質參差的中國禁書為主的人民公社;或者由北京非營利組織的發起人之一李丹,在二○一二年於香港尖沙嘴創立的1908書社。1908這個數字,指的是年代,隱含著對於自由中國的期待——那是晚清中國第一部憲法《欽定憲法大綱》頒定的年代,然而,清朝未能走向憲政體制之路,就滅亡了。
國共內戰之後,中華人民共和國一九四九年十月一日在北京成立,國民政府則於同年十二月撤退至台灣,中華民國實質統治的範圍為台澎金馬與部分南海諸島。後面的歷史,想必大家都很熟了。對於中國目前依舊處於言論管控的狀態,即便沒去過,應該也聽過。簡單來說,中國的出版社全為國營事業,無民間經營,出書要有書號,要審,這是從上游管控。書店,屬於出版業下游,特許民營書店經營,是從一九八○年代開始。上游出什麼書,下游當然也只能賣什麼書,這是一定的。不過,兩岸往來頻密之後,誠品那種又賣書又辦藝文活動又有商品的模式刺激了中國的民營書店轉型更新,也紛紛辦起各種講座活動。
活動,也不是什麼活動都能辦。二○一二年我走訪中國時,位於北京天安門不遠的三味書屋,就因為辦的活動太敏感,不僅門口長年杵著兩個公安,活動也被勒令停辦。原本,中國西部的政治氛圍比東部沿海城市鬆動一些,習近平上台後,也有了一些變化。二○一三年,西安一間書店的老闆恰好訪台來逛小小敘舊,順便就帶他閒逛永和街巷,聊到最近書店狀況(姑且稱他為Y吧):
我:「最近書店如何?」
Y:「不太好。」
我:「怎個不好?」
Y:「小朋友放電影,放出了一點問題來。」
我:「放什麼電影?」
Y:「翁山蘇姬。」
我:「那肯定出問題。」
Y:「就是」。
我們兩個都沒當這是笑話。因為,沒「喬」好,一部電影可以就讓一間書店歇業結束、關門大吉的。即便如此,有些歷史進程,是難以回返的——尤其,當你知道某些東西,就是當局不肯讓你知道的東西之後,你就更想了解,那些被禁止、藏匿的,究竟是什麼。因此,我想,沉潛一段時間之後,電影還是會照放的。只是,小朋友會學得更小心,更謹慎安排這一切。懷想起對岸的書店友人,在這樣的環境下,開一間書店多麼困難;回想起那兩個月中國之旅,總在踏進書店之後才能稍微舒緩的窒息感時,我總會想起南京先鋒書店老闆錢小華的話:「或許,在中國,開一間書店,就是沉默的、最大的反抗與抵抗。」
文/虹風
小小書房店主。國立政治大學俄語系、莫斯科大學俄語系文學組碩士。曾任《誠品好讀》編輯、誠品網路書店行銷企畫主編、台北市國際書展基金會國際專員、永和社區大學任文學閱讀講師。二○○六年創立獨立書店「小小書房」,二○一四創立《本本/a book》閱讀雙月刊。曾獲中央日報文學獎新詩佳作獎,著有《完全變態》、《百秒.當下.台北城》,譯作塔可夫斯基《Instant Light》,作品散見於平面及網路報刊雜誌。
原刊載於《聯合文學》六月號356期
網路連結:http://mag.udn.com/mag/newsstand/storypage.jsp?f_ART_ID=518854&ch=rss_newsstand
說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