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同事跟我說,有間經銷商通知我們,跟我們往來到九月底,要結束合作關係。這間經銷商在去年,已經開始用很高的月結款底限金額篩減合作通路,阿福書店的阿福先生,過世之前非常氣憤的跟我說的就是這件事情。當時我曾經電話協助了解、溝通過,但對方很無奈的表示,這是(更)上面的決定,他無能為力。我問了,那我們家為什麼沒有影響,他很模糊的講,你們家目前還沒有影響。
而這一天終於來了。
這件事情對你我的影響為何?這很容易推論的。對我們的影響呢:總經銷不跟你往來,你只有兩條路,一條是接受中盤商更高的進貨折扣,這進貨折扣有多高呢?高到你連給個會員價九折長久下來你只能喝西北風。二是尋求出版社的協助,直接往來。但,後面這條路非常容易想像的:出版社通常不會有太多的人力,去一家一家處理出貨、帳務這種事情。結論就是,你進不到書,有客訂書就得花很多流程去買斷、付款、請對方出貨,而且跟經銷商買斷的折扣加上運費也不會比上博客來買一本便宜多少錢。
於是,不願意接這種麻煩單的書店,就會直接跟你說:抱歉我們訂不到。因此,你可以明白,為什麼很多小書店沒有你要的書時,他也只能跟你說抱歉。那麼,還願意接單的書店,通常不是為了賺錢,而是為了留住客人。因為,你一次訂不到,兩次訂不到,第三次你就會找更方便的方法了。
有一些人會說,那為什麼既然有方便的方法你不用,偏偏要跟這麼不方便的書店訂書,還要等那麼久呢?
因為,書店的消失,對你我的生活、未來,影響深遠而巨大。
- 一直到今天,我們還在檢討自己:小小究竟哪裏還可以再做得更好。正向思考來說,假如我們到今天沒有變糟,那我確實要深深感謝這惡劣無比的環境,替我創造了許多的反省機會。譬如:為什麼你們家的書不打折?好,我們就是沒法打折,那到底要怎樣才能把書賣出去?用愛嗎(笑)。
如果你願意每一週,或至少兩週,就走一趟獨立書店,你會發現他的選書跟你常逛的連鎖書店、網路書店非常不一樣。假如你願意給自己在那裏半小時、一小時甚至更久的時間,好好的瀏覽、翻閱這些書,你會發現,它給你的收獲遠比你花同時間在網路書店來得多。而我們常聽聞這樣的事情:這本書很棒,於是它抄起來、拍下來,上網買。
實體店被一些人們笑稱為展示店,也不是一天兩天的事情了。書業在這一點,經常被拿來跟3C店比較:要加強服務啦、說明啦,(改天搞不好會生出書的售後服務之類的),我去實體店面就是買加值服務啊,所以書店你要想辦法找到自己的加值服務啊。直到現在,實體3C店的狀況我想可以拿來檢視了:加值服務好,還是同一廠牌同一型號的,網路便宜一點好?如果利潤肯定比書來得好的3C實體店都被拼價打得落花流水,那書店能想出更美的辦法來?
我都說了,酸民對於獨立書店的期望是非常高的,因此也造就了每一間獨立書店不得不持續加值自己,因而,它也比絕大多數的行業,特殊性更高、風格更強烈,沒有任何一間是隨便開隨便活的。因此,我能夠說,假如我們對於台灣文化深耕開花還有期望,就不能任由書店倒。
- 當然,回到一個根本的問題,曾經有人這樣問過:你要開你就要自己負責活,你活不活得下去關我什麼事。你不要看這一句話問得這麼理直氣壯噢,它是真的讓很多書店就此閉嘴,自己想辦法活,活不下去了就關門大吉。盈利事業嘛,能不能存活當然靠本事啦,你沒本事跟人家做什麼生意。
這一句話我想了很多很多年,很多很多年。因為這句話,我覺得對不起所有支持小小的讀者,讓你們花更貴的錢買書;我覺得對不起同事,因為讓你們那麼辛苦,還賺那麼少錢;我覺得對不起出版社,每個月能結的款項總是那麼少,書賣不好。每次想到這句話,我就覺得其實小小不要再繼續折磨所有人了比較好,趕緊關起來不然危害人間。
這種心情很多人都很熟悉吧。無論你怎麼努力,你都賺不到讓你可以舒服過日子的薪資,而且還會被怪,都是你自己的問題。
這句話我真的想了很多很多年,很多很多年,直到我看見,比我還要努力的,一間又一間的書店,也一樣活得那麼辛苦時,我突然明白了:是的,能力是我的,但環境不是我搞爛的。我們確實只有兩條路:改變它,或者退出。
當然,每一個人的人生,同樣也是。
- 回到加值服務。首先我整理一下常見的Q&A:
1) 有人會說,你的書又沒有比較便宜,訂書又比網路書店慢,你不幫自己創造價值,那活不下去誰要支持你啊?
好的,因此我接下來,就要談,為什麼我們的書沒有比較便宜,訂書又比網路書店慢,但獨立書店確實有非常無比珍貴存在的價值,效力等同於「加值服務」。
首先,書價不是我訂的,所以,當你想要問:為什麼你的書賣得那麼貴時,得轉個方向才行,去問:為什麼其他家(特別是網路書店容易被拿來比價)可以賣得那麼便宜?
因為他們不用付店租?(傻孩子,他們也有倉庫錢要花啊)。因為他們進得量多?(不好意思這年頭大家比較關心的是,一個月後到底它退回來的是不是一樣多)簡單的來說,現在的書業龍頭們是這樣搞的:把你的書通通都叫到倉庫裡來,或分到門市去,下得量越多,出版社越開心,因為這樣讀者才有機會看得見咩。書店要打折,出版社就得讓利。它進你好幾百幾千幾萬本書,你敢說不啊?
2) 為什麼你們家沒有獨家A書封或B贈品?
3) 為什麼獨立書店的書總是到的比較慢?(同樣出書前就下單囉)
4) 為什麼你們新書老是訂不到?
幾年前對於這些事情我是挺在意的,現在除了4)會讓我非常不開心之外,其他的我都已經可以淡定面對了。不是因為這些事情跟我們無關,它當然都會有關係。而是,眼前對我們來說,還有更重要的事情在發生,那就是:書從書市消失了。
什麼意思?意思很簡單,連鎖書店或者網路書店,已經失去詮釋每一本書之特殊性的能力了。因此,你逛連鎖書店、逛網路書店,其實都在逛同一批書。有能力做折扣的出版社、有能力做行銷的出版社、有能力買榜的出版社,有能力同時搞定三大通路的出版社,讓你,走到每一間書店,都能夠看到他們。
所以,當連鎖書店透過總採購決定所有旗下書店的書,當網路書店其實只有首頁可以創造最大銷售量、傳達最大訊息量,一切都在朝均質化的時候,獨立書店還要加值自己什麼?當他有能力每個月數百數千本出版品,挑中這些書,擺進他的書店裡,我想他會有能力,給你每一本書佇立在那裡的理由——每一間書店,等於是由一個書人,或至少是半個書人掌管的。因此,它的存在,對整個文化環境而言,就是最好的加值了——只要你忘記折扣這件事情,好好跟他往來:買書、參加活動,你會發現,你的生活會因此而豐富非常非常多。獨立書店太遠?想像一下,假如台灣有一千家、三千家、五千家這樣的書店,你想想,那會是什麼景況?
- 當我們買書,我們買的究竟是什麼?
這個問題,其實是提給,認為書就是商品,所以應該要照自由市場的法則來運作的人的。假如我們都忘記世界上很多文化大國堅持書不能打折這件事,假如我們純粹回歸到:你為什麼買這本書,他哪裏吸引你,大概有幾種原因:1) 實用考量:生活裡的某個實用面向,你需要它 2) 知識考量:它能夠帶給你的心靈或智性某種滿足 3) 訊息考量:它傳遞某種新聞、趨勢、訊息、新知,它能讓你看見現在、預測未來(這麼神)。4) 純粹紙製品癖
1) 很容易成為商品,2)是困難的,3)一半一半, 4)很容易邁向珍品,跳脫一般商品市場。
這樣你知道為什麼習慣低價競爭的市場,你看到的總是同一類型1)或3)的商品了吧。
小眾,往往是透過擠壓而被創造出來的,因此它們內部確實有一定的密度,現在當然像獨立出版有一些是透過小眾支持起來的;但,這樣以利潤、以商品為導向書市、書業,對大眾,對整體文化的提升與幫助,究竟在哪裡?書是商品?要這麼辛苦去賣這種利潤這麼差的「商品」,我還倒不如去賣雞排。
說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