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路,但不是為了替自己找回某個完整的身份,不是為了重新發現某個被扭曲過的特質,不是為了脫下面具休養生息。長時間走路,是為了在自己身上找回過去那個人,最初的人。」
前陣子,一位從十年的職位、職場離開的學員,跟我說,離職之後,她最想要做的事情,是去徒步環島。十年職場的最末,她拉住即將要分崩離析的自己,決定從那個人人欣羨的鐵飯碗離開,她說:「我覺得這十年我已經扭曲自己太多,遠離真正的自己太多。」問她為何想要「徒步」環島,她說,她也不知道,直覺就是想要這樣。
讀到《走路,也是一種哲學》的那一段話時,我不禁想起當時她跟我說自己未來計畫時的臉龐——微微的發光,帶著些微憂慮,對於未來的不確定、擔憂,並未因為未來的計畫消散,但我知道她對於接近自我的渴望,已經穿越現實厚實的城牆,像角落的小草般,努力鑽出來了。我想,這本書非常適合將要展開另外一段旅途的她——或許,她能從中得到多一點點的什麼,勇氣之類的東西。
我不想否認這本書帶有某種「勵志」效果,它確實讓你在閱讀的過程裡,會想要躍躍欲試,想給自己訂下一個走路的計畫,放下書,每天一次,何時,何處,多久長度,或者選哪一條路,啥都不想就上路——不是為了健身、運動或者任何健康的緣故:
「走路能夠帶來一種暫行的自由,就算只是一段小小的漫步。我們卸下憂慮的重擔,暫時忘卻生活中的事務。我們刻意選擇不要把辦公室帶著走;我們踏出門,信步晃蕩,思索別的事。」
在這本書裡所描寫的詩人、思想家,有各式各樣「上路」的理由,不過,沒有一個是為了「走路」而走,而是走路所延伸出來的多重可能,譬如思考,譬如因身體勞動而帶來的銳利感官、因為坐不住的焦慮、遠方的呼喚、為了切斷日常,為了斷絕與俗世的糾葛、或者相反,為了返回日常。
人的「走路」,不只是目的多重,在不同時節走路、在不同場所走路:森林、荒野、草原、郊徑、山路、公園、家中附近的小路、城市街弄,都會帶來不同的感受。你說這本書為何讀來如此愉悅?它讓「走路」時而瘋狂、充滿能量,具有抵抗俗世既定價值的力量;時而溫柔、綿延,像帶你到湖邊靜靜地感受風的吹拂,長久的步行之後,與自然一同呼吸。
充滿哲思的閱讀之旅,來自於「走出去」的行動。它不是只能在自然間獲得,「有時我們應該做一件非常奢侈的事:在自己生活的街區裡漫步。這件事非常簡單,卻極不尋常。我們不妨踏出猶疑試探的腳步,走入住家附近的街區,不帶任何目的地遊走在大街小巷。目光終於抬起,慢慢凝視周遭;這時奇蹟出現了。只能走路,不用跑,不要為自己賦予明確任務,接著我們忽然感覺城市像為初遊者綻放容顏般為我們悄然開展。」
然而,我想,這並非是一本為了走路而寫的書,而是剛好相反,而是因為這位哲思家認為,書寫,它的泉源並非來自過往哲人、作家所留下來的紙頁,而是思想、身體,以及與周遭一切的連結。而透過走路,能夠探究、挖掘存在之最為根底、豐沛的能量與樣貌。
這本書,也將加進小小先前所整理的「慢:全面減速」深度書展的書單裡面。
說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