欣粉啊,你們可沒想過,會出現影評以外的散文集吧!
影評人裡,馬欣的鐵粉數量是我們見過數一數二龐大且堅實的。名為《階級病院》的這一本散文集,首輯就就輕輕遞上關於童年,關於家這個龐大主題的切片。
它肯定不會甜美。關於家的諸種敗相,我們讀過不少,它的理應親密卻實則粘膩、難以剝離的窘境,讓我們面對那樣的童年時,不知所措。而馬欣找到的路徑,是保有一定的距離——無論童年時期,或者成年後的文字,一貫的抽離,抽離之後,你在觀看時無可避免的痛楚:
「但對於原先家的無感,即使不見了也像個局外人般的我,心裡一直愧疚著,意外自己的冷血,意外自己像個傻子一樣,無意識大人的天崩地裂。我把自己也當成了局外人,在一次父母吵得要撕破臉的當時,聽到家裡即將面對的遭遇,我向一個局外人一樣聽著,不想意識到自己在哭。[…] 」(頁44)
這不免會讓我憶起在我還不懂得一些世事時,在家庭裡所遭遇的瘋人場景。它讓成人後的自己,回望時,感到恍惚:那究竟是夢,或是真實從我的眼前所經過的?
不同的是,馬欣所描述的,是一個充滿了階級,以及階級殘破、殞落之後的世界。也因此,她的視角,可以說非常早熟:「老師送往迎來各色家長,有意無意談著家長的背景,後面站了一個我,似懂非懂,只覺得他們那興奮又夾帶著膽怯的表情很有意思。一個家境不好的女同學蝴蝶結總紮不好,老師不耐煩地說又是你,換了一個,則像是那女孩的蝴蝶結從沒歪掉一般,老師硬是要把它調到最完美。」(頁53)
這不過,是她小學時,而她已經冷眼懂得這之間的差距。
一輯寫家,一輯寫性別與身體,再來是階級所衍生的強勢弱勢,最後兩章,是讀者熟悉的,與電影有關的書寫,只是,核心同樣扣合著階級。
馬欣寫道:「人問我為何愛看電影,因我仿若生在一家戲院;溫度夠涼、距離也夠恰當,連自己的眼淚都得散場。」
這份節制與抽離,放縱與投入,我想,恰恰是電影所教給她的事。鐵粉也好,還不熟悉馬欣作品的讀者也好,《階級病院》,我想是一個很好的起點吶。
*我是小小書房(是一間獨立書店!)沙貓貓,如果你喜歡我的推薦(心動 ❤),歡迎你來跟我訂購,讓小小可以一直推薦好書、好商品下去~~留書可留言:私訊或email: smallidea2006@gmail.com
小小網站:www.smallbooks.com.tw
༻部分目錄:
說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