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曼的《液態之愛》(原版於2003年),從出版之後,十一年以來一直都是小小的常備書,而在十一年後,才迎來這本書的前沿:《液態現代性》(原版於2000年)——而後者,則是社會學科裡的重量級作品。相對於諸多社會學家對於後現代與現代之觀察與分析,包曼提出的「液態現代性」一方面承接諸多思想家之觀察,另一方面,則提出當代與啟蒙現代性之間並不是二元斷裂之關係,而是既有延續,亦具差異的關係。他用「液態」與「固態」來凸顯兩者的當代特性。
也就是說,就馬歇爾.博曼(M. Berman)之《所有堅固的事物皆煙消雲散:現代性經驗》(1982)、馬克思在《共產黨宣言》中的” All that is solid melts into air”之後,在僵固的傳統社會文化被摧毀之後,現代性又自生成僵固體制,因而,包曼就之區分為「傳統」、「固態現代性」,以及「液態現代性」來談,而這也代表了三個不同的歷史階段、三種不同速度的技術:濕體、硬體,以及軟體。
繁體的這個版本,是全新譯本,附有包曼二〇一二年版的序言:重思液態現代性。在這個序言裡,梳裡的此書從二〇〇〇出版之後,包曼所思考的諸多問題,延續也好,或者就後來世界發生的狀況再提出思考。譬如,全球移民潮在這段期間的劇增,包曼引述歐洲進步研究基金會現任會長西默.達勒瑪之言:「歐洲需要移民」,而包曼支持這一點,則根據目前歐洲平均下降的出生率,在未來的四十年內,歐洲人口將從3.33億縮至2.42億,補足這個缺口,至少需要三千萬的新移民,「否則我們的歐元經濟體將會崩潰」(頁25),因而,他支持達勒瑪所言,「移民是資產,而不是危險。」而他也針對文化交混提出回應。
再者,面臨能源枯竭、極端氣候、物種滅亡、食物短缺、大規模遷徙等當代無法迴避的重要議題,包曼在短短的序言裡亦有回應。
原作《液態現代性》從五個面向來檢視人類所面臨的境況:解放、個體性、時間/空間、工作,以及社群。將近二十年後與此書相遇,你將會訝異這位重量級的社會學家的真知灼見(雖然這種說法真的很平凡),但,我不禁想著,其實,這麼些年,先行投入防堵人類進入此等困境的先行者,應該,或許,都曾受到包曼的啟發。
近期,還會出版包曼的另一本批判消費主義的重要作品:《廢棄社會:過剩消費、無用人口,我們都將淪為現代化的報廢物》(Wasted Lives:Modernity and Its Outcasts)。
三本要一起打包的,歡迎跟我訂~~~
*我是小小書房(是一間獨立書店!)沙貓貓,如果你喜歡我的推薦(心動 ❤),歡迎你來跟我訂購,讓小小可以一直推薦好書、好商品下去~~留書可留言:私訊或email: smallidea2006@gmail.com
༺
說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