蓋瑞.斯奈德(Gary Snyder)是誰?他是「垮世代」的成員,也是美國當代最重要的詩人之一,他也是翻譯家、禪宗信徒,也是知名的環境運動人士,反戰、反核,這些都是標誌於他的所為、所思裡的。而臺灣新一代的讀者,或許已經有許多人不認識這位重要的詩人了。
斷斷續續,臺灣書市曾經出現過蓋瑞.斯奈德(Gary Snyder)的詩作,聯合文學於一九九〇年出版的《山即是心》,牛津大學二〇一二年的《水面波紋》,譯者、編者也都大有來頭,前者是林耀福先生譯,梁秉鈞先生編;後者則是由西川編譯。施耐德的詩譯雖少,但學術界對他的研究卻從沒斷過,這樣的現象,我想一來是詩原本就不好翻譯,再者,施耐德是大量接收東方思想、禪宗文化的現代詩人,要究其他詩中的禪思並且翻譯成另一種語言,我想也需要有合宜相近的詩人出現。
中國在二〇〇九年前後開始大量翻譯斯奈德的詩作,也出版他的散文集,臺灣繁體版的《禪定荒野》,即是使用廣西師範大學的譯本,加以廖偉棠的序文。《禪定荒野》繁體版在臺灣的面世,能否意味著斯奈德的回歸,我不確定,因為,就出版脈絡而言,此書較多傾向於環境生態的斯奈德取向,而非他的詩。
但即便如此,對於現在的讀者而言,重新認識、接觸這位詩人的作品,依舊是必要的,而且,在時隔將近三十年後,閱讀這本原書於一九九〇年的作品,你會非常驚訝,我們現今所在乎的,那些超過國界、國族,資本主義、消費主義的種種,在斯奈德的這本書裡,都被思考得那麼的細緻、那麼長遠——而他所學習的對象,都是他身體所親歷過的。
《禪定荒野》的共有九篇散文,曾散見於媒體而後被搜集成書的。因而,它的共通點皆是施耐德對於荒野、自然以及文明交互作用的長期思考,也是環境生態議題裡的重要作品。
這九篇文章,分別是:
自由的行為準則
地方、區域與公共用地
棕色語法
良田、野地與聖地
青山常運步
美國遠西地區的遠古森林
道之上,徑之外
和熊結婚的女人
生存和聖餐
你不難從一些章節的標題,嗅出斯奈德的「禪味」,然而,比方說,當他在思考荒野、自然以及文明之間的界線時,禪的思考在這其中確實起很大的作用,但這我們後面再談。要先談的是,斯奈德的論述為何重要,譬如,當他分界自然與野性時,你會發現,他除了我們熟悉的「自然界」的定義外,也拉進了更廣泛的一層:
「『物質世界』(material world),或物質世界中所有物體和所有現象』,包括人類行為和意圖的產物。」這是指nature(自然),跟wild(野性)不同。因而,他會說,紐約和東京是「自然的」,而非「野性的」。荒野,所指的是萬物一體,也就是他所稱的「野性系統」(wild system),「人類原本是來自這個整體,於是考慮重新成為萬物之一員,絕不是退化現象」(頁55)。
這是斯奈德關於人類重新返回,或者保有身於野性系統之一環的正當性的絕佳價值思考。然而,別誤會他所謂的「考慮重新成為萬物之一員」的意涵,是要你茹毛飲血之類的,他希望,人類成為荒野的一員,從中學習到的功課是:「我們能夠認同所有生物都一樣,光著腳睡在同一片土地上。我們能夠放棄對於永生的企求,不再與塵土對抗。我們能在驅趕蚊蟲、隔離惡獸時不懷厭憎之心。[…] 荒野要求我們瞭解地形地貌,向植物和鳥獸打招呼,走過小溪,跨越山脊,然後在回家之後好好述說所見所聞。
還有,在重要節日,例如國慶日、新年或萬聖節,當孩子們安穩地躺在床上時,我們會拿出烈酒,打開音樂,而世間男女都能放鬆自己,放膽狂野。這就是「野性」的最終極的含義——那深奧的意涵,是最深沉的也是最令人害怕的。」(頁72)
看到這裡我不禁大笑!不愧是垮世代的詩人!
談文化多元論與多語制,談生態區域運動,談閱讀自然文本,談語言生態學,談山,演化,路,以及,之中有一個非常有意思的章節「和熊結婚的女人」,他先講這個故事,然後再重述、解析一次,讓我驚嘆於人類學之民族誌的豐富與重要。
在這個很小的島嶼,我想,作為環境生態健將的斯奈德在這個時刻重新出現,是很棒的一件事。它不只是經典作品,也確實是一本難得能夠揉和生態、哲學、宗教、文化、神話、社會、政治於一體的自然文學書寫。
*我是小小書房(是一間獨立書店!)沙貓貓,如果你喜歡我的推薦(心動 ❤),歡迎你來跟我訂購,讓小小可以一直推薦好書、好商品下去~~留書可留言:私訊或email: smallidea2006@gmail.com
小小網站:www.smallbooks.com.tw
說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