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哲普近年成為人文出版的新寵兒之時,可以想見,背後乃是許多人文學科的研究者所累積、持續推廣的可見成果之一。縱然流行往往是一時,但在人文學科,一般讀者深入思辯與人文知識領域,我總認為那是某些支流共通匯集而成的現象。可以想見的是,我們需要有更深的河床與更穩定的源流,才能持續地推進向前。
因而,我會將這一本書,視為臺灣哲學界對於近年普哲浪潮的回應:爬梳、整理臺灣哲學在近百年的歷程。「臺灣哲學」此義,可以分為兩個層面,一是泛指臺灣島上所有東西方思潮,以「臺灣的哲學」稱之;另一則是特指以臺灣主體性為前提的哲學運動,則稱為「臺灣哲學」。此外,在導論裡特別提到,在中文圖書分類上,臺灣哲學被歸為中國哲學,但在此書的理論設定上,臺灣哲學並非作為中國哲學的分支,而是立於臺灣主體性的基礎上,將中國哲學納為其元素之一。
做為文論集,此書分為三個部分,總論乃是討論臺灣哲學的內涵、方法與理論,諸如:臺灣哲學傳統如何界定、「百年」從何而來?其歷史與源流為何、臺灣哲學的當代價值與可能又為何?臺灣哲學的主體性如何建構,其困難與必要條件為何;臺灣哲學團體的建立、成員與認同關係等等。
二、三部分則是探討戰前與戰後臺灣哲學的演化與流變。第二部分為日治時期,而此時期也是臺灣哲學隨著日本現代化而誕生的重要時間點,同漢語哲學、中國哲學一樣,日本哲學也是臺灣哲學的重要養分。
戰後則是歐美哲學湧入,我們現在常見的殖民/後殖民、地緣政治或者文化民族主義的視角,都在此時期蓄積、綻放一定的能量。
這本書,既然,我認為是學界對於臺灣近年哲學浪潮的回應,它試圖要召喚的,是臺灣諸多對於人文社科類感興趣的讀者的目光,因而它並不是艱澀的哲學論集,而是臺灣哲學的歷史。再者,正如導論裡所期許:「在一系列東亞的哲學在地話發展過程中,臺灣哲學亦有對世界哲學界的潛在貢獻與一席之地。」(頁20)
而我們,讀者,則是在這些發展歷程中的每一個參與者,透過閱、思辨,關切我們在世界思潮裡所在的位置。
*我是小小書房(是一間獨立書店!)沙貓貓,如果你喜歡我的推薦(心動 ❤),歡迎你來跟我訂購,讓小小可以一直推薦好書、好商品下去~~留書可留言:私訊或email: smallidea2006@gmail.com
小小網站:www.smallbooks.com.tw
༻:部分章節
說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