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到這本書的書訊時超驚喜的,竟然會有一本專門寫巴哈〈無伴奏大提琴組曲〉的書(不是深奧的樂理解析噢,而是解謎這六首組曲的身世)!
〈無伴奏大提琴組曲〉並不是一首歡暢的組曲,它深沉,悲傷,幽暗抑鬱,然而,它卻是根植於舞曲,因而,在六首組曲裡,你也常會與昂揚、靜謐與狂喜的大調相遇。但我想,這首巴哈名曲,不只是一般樂眾不太清楚〈無伴奏大提琴組曲〉的背景與創作歷程,即使資深樂迷,應該也所知有限。
因為,這是被封埋了將近兩百年的作品,直到卡薩爾斯發現之前,只有專業音樂家和研究巴哈的學者知道有這麼一部作品,並且,「認為這組作品更像是技巧練習,而不適合在音樂廳裡演奏。」(頁14)
若是如此,那麼,它是如何成為現今超過五十個錄音版本、超過七十五個大提琴演出版本、無數演奏家改編、演出的重要作品的呢?
艾瑞克.席伯林(Eric Siblin),是加拿大知名音樂評論家,原文版於二〇一七年出版,而他與〈無伴奏大提琴組曲〉則是在二〇〇〇年相遇,在「巴哈年」,紀念巴哈去世二百五十週年。就在那時,他被這首組曲深深震撼,而此前,他對這首曲子一無所知。
我可以想見。因為,這樣的經驗,我相信喜愛這首組曲的聽眾,應該很多人都有過。我的第一張〈無伴奏大提琴組曲》的錄音,正是卡薩爾斯所演奏的。就在我寫下這段文字的同時,前奏曲的旋律,很自然地就在心底響起。
熟悉這首曲子的你,我想你也聽到了。
席伯林並非是古典樂領域的寫手。二〇〇〇年與巴哈的無伴奏相遇之時,他剛結束蒙特羅《快報》的流行音樂樂評的工作。簡單來說,他已經受不了腦袋長期被排行榜前四十名的音樂塞滿,但他還是希望,音樂能夠在他的生命裡扮演重要的角色,而「無伴奏」恰好在這個時間點出現,成了轉機。
那次獨奏會的曲目單上寫著:「大部分的愛樂者有所不知,這些作品的手稿並沒有留存下來……無伴奏大提琴組曲,並無真正可靠的來源。」(頁12)
我想,是記者魂吧。是我的話,看到這段話只會想:「靠腰那先前聽到的都是什麼。」但席伯林想的是:「巴哈的手稿,究竟流落到哪去了?」(頁13)
因而,有了這本追尋巴哈的音樂遺跡之旅:巴塞隆納大街、比利時豪宅、卡薩爾斯紀念館、德國二戰被炸毀的皇宮,巴哈的人生與家人,他的音樂與大提琴組曲手稿之謎;他爬梳文獻、循跡理出卡洛斯‧卡薩爾斯如何與這部作品相遇、苦練、演出,而且,不喜錄音的他,為何又願意錄下這部作品最知名的演奏版本之一;他也走訪世界頂尖大提琴家如Mischa Maisky、Anner Bylsma、Pieter Wispelwey、Walter Joachim、Janos Starker等,聆聽他們與巴哈大提琴組曲交會的故事。
這不是一本寫給發燒友的音樂之旅。假如,你從來沒有聽過巴哈,對於無伴奏也一無所知,那也沒關係。因為:「這六首組曲的故事,不只關乎音樂而已。音樂由政治所形塑,從十八世紀普魯士的尚武精神,到百年之後宣揚著巴哈名聲的德國愛國運動知識如此。當歐洲的獨裁政治在二十世紀猖獗之際,卡薩爾斯卻把音符化為反抗法西斯的子彈。過了幾十年後,羅斯托波維奇(Mstislav Rostropovich)在柏林圍牆的斷垣前面演奏無伴奏大提琴組曲。」(頁14)
因而,此書的結構上雖然是循著六部組曲的順序,但這也是一本音樂與時代歷史鑲嵌扣合之書。此外,由於席伯林也是搖滾樂迷,因此,在這本書裡,他也傳達了,古典音樂如何走進、成為更年輕的樂眾的音樂清單的想法與期望。因而,在這本書裡,他也會帶領你進入古典演奏會的現場,讓你親臨他所感受到的震顫。
*我是小小書房(是一間獨立書店!)沙貓貓,如果你喜歡我的推薦(心動 ❤),歡迎你來跟我訂購,讓小小可以一直推薦好書、好商品下去~~留書可留言:私訊或email: smallidea2006@gmail.com
小小網站:www.smallbooks.com.tw
༻部分章節:
說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