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水彩記錄這些在我們日常生活裡的老舊街屋,實在非常棒,因為水彩比起照片,有一種溫潤感,能夠讓街屋的歷史感,凌越向來感到駁雜的視覺印象。
鄭開翔算是台灣首位以水彩技法、系統化記錄街屋文化的藝術家、城市速寫畫家。這個走遍台灣的「台灣街屋100計劃」,從2017年8月開始,然而,卻成為他攻讀屏東大學視覺藝術研究所的畢業論文,從兩百幅作品裡,再精選出一百間街屋成書。
而踏訪、描繪從南到北,從東到西,亦囊括離島這麼多的街屋,想來需要一些準則,這些元素,可以從他的街屋繪畫紀錄中發現,而在〈台灣街屋元素〉的介紹裡,鄭開翔亦說明他所關注的街屋共同元素:招牌、鐵皮屋、不鏽鋼水塔、騎樓、紅磚、水泥花磚、鐵窗花以及澎湖特有的硓𥑮石。
尤其,一度被視為台灣現代建築之醜的鐵皮屋,卻也是我們生活住屋裡最常見的。在他的畫筆下,這些因為價格低廉、建築快速的鐵皮屋,往往與街屋原有的建築舊樣式結合,成為另一種宛如「霍爾的移動城堡」的特有景觀。
像他所記錄的位於屏東市公勇路轉角的這幢街屋,可以看得出原先是兩層的紅磚瓦頂屋,屋子因為各種各樣的破損,譬如,在原先瓦頂上直接覆蓋鐵皮屋頂(我曾於永和租居的二層磚造老房,也是如此處理)、然後加上鐵窗柵,上方搭造透明塑膠浪板雨遮,向四方高高低低地延伸出去。
或是,像苗栗市建中路這間統一彩券行,從外觀看來是一層樓的木造建築,「正面由形狀一致的窗戶排列而成,分割成整齊的方塊,但上方的玻璃多數破損。也許是為了避免房子再受風吹雨淋,在內側又以木板補丁,大致遮掩住破洞。木板材質顏色不一,顯然是用隨手找來的材料補上,未補之處也因內部光線不足而無法窺視。」(頁136)。
鄭開翔說,記錄這些街屋的過程,也彷彿像是在跟他們被拆除的速度賽跑。我很能夠明白這種感受,因為永和也是如此——或許,台灣很多地方的老舊街屋也都有相似的命運,終有一天,它們或許都會被改造成樣式一致的高樓。翻看這些街屋的記錄,我明瞭到,鄭開翔並不是因為它們的「美」而被吸引,因為有許多的街屋,一如我們腦海隨便就可以翻找出來的那種凌亂、破舊、衰敗,他說,是因為生活感。
這些生活感堆疊而成的,屬於台灣特有的風景,來收藏吧!
*我是小小書房(是一間獨立書店!)沙貓貓,如果你喜歡我的推薦(心動 ❤),歡迎你來跟我訂購,讓小小可以一直推薦好書、好商品下去~~留書可留言:私訊或email: smallidea2006@gmail.com
小小網站:www.smallbooks.com.tw
༻ 內頁:
說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