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的禪房幾乎就像牢房。有一位我熟識並經常往返的僧人,平常只做三件事:研究文學、靜坐冥想,以及訓練一群白老鼠。這名僧人的房間單靠一扇小窗採光,窗戶上掛著一件骯髒褪色的僧袍,勉強能讓一絲陽光射進這冰冷的室內。他住處的一端有個簡單的木臺,上面覆一層草蓆。這裡就是他夜晚睡覺,白天打坐冥想、反思己過的地方。
上方陰暗的角落裡,擺了一個籠子,他的小寵物在裡頭不停地踩著踏車。」(頁79)
!!!
看到這一段下巴整個掉下來。
我真的太孤陋寡聞了。這是十九世紀中末,竟然給白老鼠的小籠子裡就有踩踏車!!誰要來出一本寵物家具(?)文化史的嗎?
約翰.湯姆生這本《十載遊記》實在非常有趣,除了欣賞(?)百年多前白人無所不在的自我感覺良好與優越感之外(常常讓我驚嘆,這樣收割/收編他國文明/文化竟然也可以),湯姆生實在讓我很敬佩:
➤ 湯姆生的筆記法?
他的場景記錄可能有相片輔助,所以事後可以回溯、回憶得非常細緻,讓人驚嘆,一個他並不熟悉的熱帶區域,舉凡植栽、物種,他都有很細膩的觀察。
➤ 到底訪問多少人?
到每一地時,除了景物、建築之外,各地的風俗民情、民間技藝,他也記錄得非常詳細,留下頗多很有意思的紀錄。像是,他提到在新加坡的馬來工人,有一位是黃銅器工人製作黃銅碗、茶器、酒瓶的方法,如何使用蜂蠟塑模,再將蜂蠟模型接上導管,外面再細細地抹上一層又一層的泥土,窯燒,蜂蠟從導管流出之後,裡面就形成一個鑄模,用來鑄造黃銅器,真是令人驚嘆的筆記啊!
約翰.湯姆生的東方紀行曾到臺灣,因此,他對臺灣讀者來說並不陌生,也曾經展過他的攝影作品。他雖然不是十九世紀唯一來到東方的西方旅者,不過,這本十年紀錄,我想一般讀者很容易明白,為何他的攝影作品、他的記錄,對於研究當時東方社會的人而言,是相當珍貴的史料。
這本書,你完全可以感受到他對事事都無比好奇的目光,想要追究、打破砂鍋的企圖心,在那麼短的時間裡,他所筆記下的訊息量,實在驚人。跟現在我們常見的散漫旅記相較,我讀著讀著時不禁想到:
哎,網路的時代,真是什麼都有。
但也常常後來變成,什麼都沒有了。
要一起打包湯姆生福爾摩沙攝影集的人,也不用客氣噢!
《玻光流影:約翰湯姆生世紀影像特展鏡頭下的福爾摩沙與亞洲紀行[附光碟]》
*我是小小書房(是一間獨立書店!)沙貓貓,如果你喜歡我的推薦(心動 ❤),歡迎你來跟我訂購,讓小小可以一直推薦好書、好商品下去~~留書可留言:私訊或email: smallidea2006@gmail.com
小小網站:www.smallbooks.com.tw
說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