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美學終於等到第三本《侘寂》,繼「物哀」、「幽玄」之後,最重要的日本美學之一。
「侘寂」,許久之前我們曾經介紹過李歐納.科仁所著的《Wabi-Sabi:給設計者、生活家的日式美學基礎》,不過,柯仁切入的觀點,多是從生活之物、設計的美感出發。而大西克禮則維持前兩本的風格:語義、詞源解釋,從日本古籍、俳句以及和歌、茶道等日本傳統面向尋找多種貼近於侘寂之義。
無論是「物哀」、「幽玄」或者侘寂,對大西克禮而言都是複雜的、無法以單一面向對待的概念。因而,在他的作品裡,也盡力地呈現這些美學概念的多元、多樣意涵。
在《侘寂》一書中,主要其實是三大部分——侘寂美學的三層涵義。因而,在最開始時,就要先分析一下侘寂的意義,從剛剛說過的語源、俳句以及茶道切入。比較特別的是,大西克禮特別提出「侘茶與佛心」跟侘寂的關係:
「(茶是寂,心是熱,以此待客。茶具就用平日唾手可得的。)(《利休百首》第九十六首)」(頁38)
「茶道中的『侘』,最終我們必須視為一種『佛心的呈現』。」,並摘錄南坊的《南方錄》中,利休的話語:「『侘』的本意是映現清淨無垢的佛法世界,拂去庭院草庵上的塵芥,主客人以真心相交,不強求規矩寸法儀式,只是生火、煮水、喫茶而已。」(頁44)
初步簡單地分析侘寂的幾種意涵來源之後,便從侘寂美學的三層涵義,去接近侘寂的樣貌:第一層的寂寥、閑寂;第二層的宿、古、老;第三層的物體本來的性質。
在每一層的分析裡,大西克禮皆引用了大量的詩人、藝術家的作品、茶道精神、佛學……不直接定義、敲定「侘寂」究竟為何物,而是用這些作品來傳遞侘寂可能的樣貌。譬如引松尾芭蕉的俳諧:
「布穀鳥啊,你寂寥的叫聲讓我更寂寞,又讓我沉浸其中。」(頁53)
寂寞的消極、沮喪,卻又透過「沉浸」加以超越的雙重性。
又或者,在第二層涵義的「宿、古、老」之中,侘寂的具體化與時間性在此特別明顯。
「所謂的時間性,是一種內在感覺,其積累結果最終會顯現為外在現象,這時,具有空間性質的對象就成了必要。儘管如此,時間上積累的宿、古、老,在對象的感性和外在方面,還是會借由『滅殺』、『衰退』等概念來顯現。這樣一來,『寂』的第一概念『寂寥』與第二概念『宿』、『老』、『古』就有了必然的關聯。最典型的例子,大概就是金屬因老舊而產生的生鏽(錆び,さび)現象,或是植物在自然中的枯朽現象了。」(頁89)
是不是很美?
而若我們能夠接近這種「滅殺」、「衰退」產生的美感,看見歲月痕跡積累的美感,就很接近日本美學裡的「侘寂」,可是要訴說,彷彿就會將那種心裡所感受到的美消滅ㄧ樣。
因此,我常常覺得,侘寂,是一種非常內在的感受,眼見著具體的事物,心中被喚起感受,因而心領神會,言傳卻往往不可得的複雜滋味。
那麼,為了理解此般對物特有情感的產生,在最後一層涵義中的「物體本來的性質」,將從西洋古典美學、哲學的角度切入,來理解這樣美感的轉化與對自然萬物的思考吧。
要一起打包《物哀》與《幽玄》的朋友,這裡有時光傳送門噢:
《物哀》:
https://www.facebook.com/sappholulu/posts/1948124788820397
《幽玄》
*我是小小書房(是一間獨立書店!)沙貓貓,如果你喜歡我的推薦(心動 ❤),歡迎你來跟我訂購,讓小小可以一直推薦好書、好商品下去~~留書可留言:私訊或email: smallidea2006@gmail.com
說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