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書的封面、標題、副標、宣傳詞,就它的重要程度來說,都顯得異常的低調。在被大字體、各種亟欲搶讀者目光的喧嘩封面設計沖刷多年之後,我原本已經對簡約、低調卻能夠妥切傳遞內容的設計不抱期望——因而,對於這本書如此「客氣」,我感到心疼也在意,希望它無論是在小小,或者在其他書店,都能被讀者注意到。
這是很少見的藝術—科學跨域深度對談集:由當代重量級的指揮家、作曲家皮耶.布列茲(Pierre Boulez)、作曲家菲利普‧馬努利(Philippe Manoury)以及與神經科學家尚─皮耶.熊哲(Jean-Pierre Changeux)的對談。
但是,即便你都不知道他們在其專業領域有多重要,那也沒關係。我想這本書有幾個很重要的點,是我會推薦普通讀者、喜歡音樂(不一定是古典樂)一般聽眾、資深樂迷,甚至,創作者都要讀的:
❶ 對於普通讀者而言:就音樂的部分,這本書,可以做為聆聽指南,布列茲與馬努利會談到許多不同音樂類種,他們的特性,不只是古典樂,也會包含音樂的發展、歷史,雖然因為漫談的緣故,時間軸線比較凌亂,但也正因為如此,大家不用抱著太嚴肅的心情閱讀它。
❷對一般樂迷、資深樂迷而言:進階來說,讀布列茲談許多作曲家的作曲技藝、特色,對他而言在指揮上的難度,或者他與馬努利會談音樂家對樂曲的態度與故事、各種不同藝術領域的創作者的藝術表現,真的很難只是用爽快與酣暢來形容。那就像是,看兩個武林高手在論劍,我們旁邊這些觀戰的平凡老百姓,平白多獲得了數年功力,你懂那種感覺嗎?
此外,布列茲也在對談裡,多數細談自己的創作方法與歷程,對資深樂迷來說,那真的是「!」。
❸ 對創作者而言:其實,無論是哪一種藝術創作者,經常都會從其他的藝術裡獲得形式或創作的靈感。因此,布列茲在對談裡大量地分析作曲家們的形式、樂曲結構、樂音組合時,或者他們會談及其他藝術家、作家的作品與分析時,你往往也能夠對映到自身的創作裡,汲取靈感與學習。
❹ 那麼,就神經科學而言,其實在這個對談裡,我覺得主要的獲益者,將不只是音樂界或科學界——關於神經如何接收音樂這件事情,會跟教育有關,會跟心理學有關,也會跟醫學有關。因此,不只是音樂對於人類的影響,也會談及其他生物的音樂,譬如鳥類、蟋蟀等的聲響,他們與人類所創造的旋律的差異、音樂究竟會對人類造成何種影響?能夠透過音樂施加何種影響?或者反過來,科學能夠如何協助音樂或者藝術推廣取得不同的面向或進展,這些都是很有意思的議題。
因此,這將會是你的案頭書。沒靈感時,就拿起來讀個幾段對話,我想,你會因為這樣的閱讀方式,發現這本書的迷人之處。
它雖然不是可以輕鬆閱讀的書,但是,卻是一本你會因此獲得許多創意能量的書。讓我來隨便為大家摘錄一段吧!
「熊哲:我認為藝術經驗還有一項特性:人際溝通,也就是與他人產生連結。伊尼亞斯.梅耶森將作品(尤其是藝術作品)定義為『人類社會』的一份子。他認為藝術作品的首要目的是為了社會。米歇.翁福雷則寫道:『藝術家有義務開啟交流、呈現人與人的共同點、創造人與人的溝通。』他所定義的藝術作品之使命適用於當代藝術,但不限於此。他的定義令我想到普桑這位經典人物,他以繪畫傳達古代斯多噶學派的道德觀或舊約、新約的誡命。我還想到畢卡索的用《格爾尼卡》(Guernica)抗議納粹的野蠻行徑,貝多芬的《第九號交響曲》(Symphony No.9)蘊含普世的人道主義,史特拉汶斯基以《春之祭》開創新的力度表現,梅湘以《Mi音之詩》(Poèmes pour Mi)喚起哀傷之情,還有……布列茲與您的《婚禮的容顏》!
布列茲:不論是否為當代藝術,任何一種藝術都是一種溝通的約定。當然藝術不能自甘做政治的傳聲筒。您提到《格爾尼卡》,這幅畫代表畢卡索的抗議,也是一幅很美的作品,充滿力量而意義深刻。他的另一幅《朝鮮大屠殺》(Massacre in Korea)的控訴十分空洞,畫得也不好,簡直慘不忍睹。從題材的角度來看很可發揮,問題是作畫的時間快得不像話。畢卡索的構圖和哥雅那幅關於西班牙戰爭的畫一樣,成品卻像是荒唐版的哥雅,儘管他原本設想的是一幅悲慟之作。這種作法簡直兒戲。很多畢卡索的畫都是這樣匆匆畫就的。也許將來有一天人們會對他一九三〇年之後的作品有一番新評價,我不知道要多久,也許五十年吧,這總是需要一段時間。畢竟有一些東西現在已經完全行不通了。例如我家有一只畢卡索在瓦洛希時期的瓷盤——保羅.沙赫送我的,他明明知道我不喜歡那些作品——每當我看見那只盤子,心裡就想:『老天,我最好把它砸了。』但是那盤子很昂貴,我下不了手。再說,那是沙赫留給我的……」(頁110-111)
*我是小小書房(是一間獨立書店!)沙貓貓,如果你喜歡我的推薦(心動 ❤),歡迎你來跟我訂購,讓小小可以一直推薦好書、好商品下去~~留書可留言:私訊或email: smallidea2006@gmail.com
說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