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人文社科類】台灣理論關鍵詞

近年臺灣書市產出不少人文社科類的好書,翻譯書之外,本土出版也有相當質量的成績,培養不少喜好理性思辦的讀者群。書店在這樣的趨勢中,扮演的角色是很多元的,一些講座、讀書會在書店以及各種不同的小型空間裡發生,一方面,以小小而言,每次這樣的書出版,我們總會希望,能夠將它推向還不熟悉這個領域的讀者群。

對於甚少涉略人文思潮類書籍的讀者而言,這類書籍容易望之卻步的其中一個很大的原因,是充滿著許多難解的詞彙。一來存在著翻譯上的難度,另一則是這些術語,與我們生活情境相距遙遠,因此很難找到理解的支點。《台灣理論關鍵詞》雖然不是因應不熟悉這個領域的讀者而生,然而,它卻有機會能夠成為橋樑。

三十二個關鍵詞裡,有近年的熱門詞彙,諸如:「正義」(謝若蘭)、「佔領」(黃涵榆)、「漂泊」(黃英哲)、「腐」(廖勇超)、「逆轉」(陳東升),也有對一般讀者來說較為陌生的諸如「文體秩序」(陳國偉)、「化人主義」(黃宗慧)、「分子化翻譯」(張君玫)、「符號混成」(劉紀蕙)、「壞建築」(辜炳達),也有一眼看起來非常令人好奇的,像是「鬧鬼」(林芳玫)、「謠言電影」(孫松榮)、「男人魚」(夏曼.藍波安),也有大家比較熟悉的詞彙像是「酷兒」(紀大偉)、「基進」(傅大為)等等。因此,我想這本書的研究學群的意圖在於,試圖讓西方理論詞彙能夠與臺灣的社會脈絡鑲嵌之外,也反向從台灣社會的變遷歷程裡,抓出台灣特有的關鍵詞,彼此呼應。

以「鬧鬼」來說,英文對照為Ghosting,此詞條由林芳玫老師撰寫,她先釋義:

「「鬼」(ghost)是一個名詞。「變成鬼」或「鬧鬼」(ghosting),則是一個動態的過程。被主流社會邊緣化、他者話、被賤斥與被排除,這是被當作鬼的社會運作過程(to be ghosted)。鬼不被理性接納為存在,卻殘留徘徊,既非活人也不是死人。這種似有若無、殘存又同時被排除的狀態,就是鬼。

當代文化理論上受後結構、後殖民與後現代主義,以及精神分析學說的影響,開始對鬼魅提出先的看法並賦予寓意。在晚期資本主義消費社會中,各式商品推陳出新,媒體與數位資訊瞬息萬變,新舊產業亦在短時間內產生更迭與代謝。這些現象迅速製造了物質、商品、社會趨勢、個人與集體認同的老舊化,乃至凋零,卻又被懷舊心理以『殘存』的方式保留下來。種種物質與非物質現象該去而不去,於是成為各式各樣的鬼。」(頁337

那麼,在這個意義下,其實「鬧鬼」,或「被當作鬼」可以延伸到很多事物的檢視上。林芳玫接著延續上一段,要逐漸限縮她要討論的在地範疇,她從上面的定義裡,取出物質與非物質被時空快速壓縮的現象:「時間不再是線性的單向發展,而是重層交疊。不同的人對過去有不同的記憶(或失憶),其敘事方式因而分歧衍異。本該屬於過去時空的產物,卻出現於當下,產生時空錯置體。」(頁337)。

就是,鬧鬼啦。

那麼,這個詞條底下所選的在地思考實踐,是台灣特有的歷史鬧鬼現象。也就是從時空錯置這個角度,去切入、檢視台灣的歷史與主體性,提出台灣為何成為「鬼島」的特有原因。

好玩吧,哈哈哈。

或是看起來很奇妙的詞彙「男人魚」,這是由海洋作家夏曼.藍波安所寫的詞條呦,這次他化身為魚瑞,要來跟你訴說一則陸地民族所沒有的傳奇故事。

每一個詞條都是由不同的學者、作家所負責,整本書的大原則是,「理論」與「台灣」之間的可能關係,因而,即便你前面理論的釋義覺得稍微有點難度,但一旦能夠放進我們所熟悉的社會情境、事件裡時,你就能夠立刻理解這個詞彙底下要談的事囉。

當然,人文學科的愛好者,這本書是必備的參考書目噢。

*我是小小書房(是一間獨立書店!)沙貓貓,如果你喜歡我的推薦(心動 ),歡迎你來跟我訂購,讓小小可以一直推薦好書、好商品下去~~留書可留言:私訊或email: smallidea2006@gmail.com

小小網站:www.smallbooks.com.tw


Posted

in

,

by

Tags:

Comments

說吧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

%d 位部落客按了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