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書在二〇一六年出版時,便獲得同年美國國家圖書獎獲獎作品、科克斯書評年度最佳歷史書籍,以及進入有色人種促進協會形象獎最佳非小説類決選名單,不僅於此,它其實先前就被歐巴馬選為必讀書單。在這樣的矚目與一連串的獎項背後,實則是與美國歷史與命運相戚與共的「邊緣史」——美國偏見史,指的是種族歧視與偏見的歷史。而得獎的這部作品《生而被標籤》,即是美國反黑人種族主義運動的「編年史」。
伊布拉.肯迪(Ibram X. Kendi)非常年輕,是一九八二年生的青年歷史學家與紐約時報暢銷書作家,目前任教於華盛頓特區美利堅大學教授歷史與國際關係。曾出版《校園黑人運動》(The Black Campus Movement),此書《生而被標籤》是他的第二部著作。
來看看出版社的介紹(沙貓稍微整理過噢):
伊布拉.肯迪教授以編年的方式,在本書中詳實研究、完整記錄黑人種族歧視觀念的過程,及其在美國歷史發展中的驚人影響力。本書挑選了五位重要的美國知識份子,用他們的人生故事,讓我們一窺同化主義者與隔離主義者、種族歧視者與反種族歧視者之間的激烈辯論。
這五位是:柯頓.馬瑟,十七世紀末英國清教神學領袖,賦予奴隸制度正當性,將階級思想帶入北美殖民地;湯瑪斯.傑佛遜,美國第三任總統,一八○○年力推廢止奴隸貿易(但並不反對奴隸制度);威廉.蓋瑞森,十九世紀初激進的廢奴主義者;杜波依斯,二十世紀初的他推動黑人民權運動、泛非團結者(沙貓註:在臺灣有譯本《黑人的靈魂》);安吉拉.戴維斯,迄今仍在世的一九六○年代黑豹黨領導人。
透過這些人,我們可以看到美國支持奴隸制度或擁護黑人民權的優秀思想家們,如何鞏固或挑戰了美國的種族歧視觀念,以及背後的因素。
作者指出,跟一般人的認知不同,種族歧視的觀念並不是因為無知或仇恨而生,而是被每個時代某些最出色的人物催生琢磨出來的。種族歧視的觀念很容易製造,也很容易使用,但也會招來惡名。於是這些知識份子運用他們的優秀才能,為根深柢固的歧視政策和一國的種族差異辯護並加以合理化,不分貧富,無一不涉。他們羅織了許多貌似有理的理論,來加以正當化,就如同一八六○的參議員傑佛遜.戴維斯反對黑人教育法案的說詞,他說美國是為了白人而創建,不是為了黑人,黑白人種間的不平等是命定的、無法改變的,黑人無權享有跟白人同等的權利。
《生而被標籤》揭露了種族歧視觀念的歷史根源,讓我們警醒原來人類思想中有如此陰暗的一面,但本書也同時帶給我們改變社會觀念的希望。作者肯迪教授在美國國家圖書獎獲獎感言中曾提到,縱使他見證了種族主義最險惡的一面,但他也看到反種族主義最美善的一面,因此他始終沒有失去過信念,期許終有一日人類能擺脫種族主義的束縛,將人人生而平等的理念落實在社會中。
*我是小小書房(是一間獨立書店!)沙貓貓,如果你喜歡我的推薦(心動 ❤),歡迎你來跟我訂購,讓小小可以一直推薦好書、好商品下去~~留書可留言:私訊或email: smallidea2006@gmail.com
說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