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此文請tag #小小書房 或跟我訂書:https://forms.gle/gCoXcZLLb1CFq4kq5
➤ 情熱東京:1970年代回憶錄,日本最後的前衛十年/伊恩‧布魯瑪/紅桌文化
該怎麼說呢?我覺得從書名到內容,都充滿著轉譯上的困難。對英語系讀者而言,”A Tokyo Romance”這個書名會浮現在腦海的意象,跟對中文書名《情熱東京》,這之間,究竟傳遞、或者擦身而過多少東西?實際上,伊恩‧布魯瑪在這本書裡所提到的一九七〇年代的日本前衛圈,所創造的氛氳是相當霧醞、潮濕、帶著霉味、卻讓人從頭到腳都在發熱的那種,類似fever的氣息——但這離Romance有一段相當的距離,因而,我想Romance在這裡想要傳遞也許是,回憶的餘韻;那麼,中文的「情熱」,雖然傳達了「熱」,可是少了氣、霧、醞。
非常難。
但我很喜歡布魯瑪從「外部」的觀點去寫這個時期的日本,雖然你不得不對其中的白人優越感皺眉(他也有自我批判啦)、對於政治不正確的性別意識皺眉,但也會因此很清楚,這本書是布魯瑪的超主觀日本前衛圈圈的軼事/往事筆記。正因為他不客觀,所以,在閱讀的時候,才會跟他產生衝撞。此外,他所記下的這個時期的日本,無論是城市、地景、前衛藝術圈、常民、鄉村,「顏色」都相當迷人:妖豔飽和,或者慘灰黯淡,影像感驚人(雖說他一直自謙在他日本學攝影完全不認真,但我想還是磨鍊出驚人的影像感)。
雖說是關於日本前衛藝術圈的紀錄,但其實裡面所談及的藝術家,裡面有許多,我想讀者都耳熟能詳:寺山修司、黑澤明、大島渚、大野一雄、土方巽、荒木經惟……等等,因而,讀到關於這些大藝術家的「現場」,有一種「窺視欲」被滿足了之感;而此書另一個更厲害的讀法,是湯禎兆在導讀裡指點出來的,我想
就留給想要更進階一步的人吧。
最大的收穫是,在閱讀這本書的時候,我一直在思考,到底,為什麼,那個曾經充滿的「怪胎」的時代,卻能夠有那麼大的後座力,繼續影響著後繼許多的藝術創作者呢?
➤ 最後提醒大家,寺山修司的自傳《我這個謎:寺山修司自傳抄》,以及今敏的短篇漫畫全集《夢的化石:今敏全短篇》都已經到店囉,歡迎訂購~
說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