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書為土耳其裔美國學者阿里夫.德里克,在二〇一六年五月應成大臺文系之邀,來臺發表系列講座的五篇相關講稿,並收錄一篇專訪。這位與臺灣頗有淵源的學者,在一九六九年曾來臺學習中文,一九九〇年代又多次造訪,但《殖民之後?》一書,卻是他在臺灣的第一本譯本,也是他學術生涯後半場所關懷的核心議題:面對一個後殖民與全球化的世界,殖民真的結束了嗎?全球化帶來的是共生還是毀滅?
德里克早期致力於中國近現代史、尤其是中國共產革命史的研究,一九九〇年代後,轉向後殖民研究與全球化理論,因而,他對於全球資本主義結構下所餵養出來的當代中國,批判得極為精準——中共挾其經濟成就所高唱的「中國夢」,透過各種文化滲透,積極往稱霸世界之路前進。在這本書裡,他梳理帝國主義、後殖民主義與全球化研究的根源與流變,並且博引近例時事,以印證他的論述與觀察。
德里克已在二〇一七年十二月一日過世,因此,此書也是他的最後遺作,一份留給臺灣的臨別贈言。他稱臺灣為「殖民主義製造的土地」,而臺灣該如何在殖民主義、民族主義與歷史認同之間的糾葛,走出自己的路,德里克的觀察與論述,值得我們關注與思考。

要寫出這樣的一本書,本身大概得也是個「遊牧者」(Nomad)。蘭德利裡所指的遊牧者,雖然多半是指新世界的遊牧生活(無論是主動,或者因為天災人禍被迫遷徙)——與舊世界的遊牧民族不同,但無論是哪一種,甚至,可以說,我們所處的當代生活,實際上都已經無可避免地處在變動之中。
我們所面對的是全球性的虛擬與實體的高速流動與移動。
書裡的第一部「變動中的世界」,整理歸納出全球性的遊牧流動所會帶來的正向與負面的各種影響,哪些人在移動、為何移動、移動的模式、變動的人口結構為城市帶來的各種問題:病菌、犯罪、人口增長,文化面的融合與衝突、經濟面的各種影響……蘭德利在書中「傾倒」他所觀察到,因為急速的流動所帶來的各層面的狀態、問題,地區或城市,無論因而爆發衝突,或者因而更有活力、創意,他都儘量列入,因此,這可以說是一本能夠在很短時間「沖刷」讀者的書。
第二部分,則聚焦在城市的「轉化」,意即,因應這樣的變動,城市該如何因應與改變;第三部分則是市民的轉化——也就是面對全球性的遊牧與遷徙現象,城市該封閉,或者打開?在這樣的歷程裡,公民意識的建立與權力掌握。他甚至沒有放過官僚系統的改造,畢竟,城市生活亦與官僚體系息息相關,一個好的官僚體系,能夠與公民、企業攜手創造一個有創意的、理想的新型城市。
的確是一本處處能夠刺激思考的、關於城市未來發展的專書。

雖然我不知道這本書發生了什麼事,書封只放了審訂卻沒放譯者,但由於它的內容太衝擊了,因而我決定放下心中的納悶與懷疑是翻譯出了問題嗎什麼的類似疑問,把這本書推薦出去。
我絕對不會說,看完這本書之後你再也不敢吃番茄醬了。不會。因為你很快就會發現,我們日常的食物裡,非常容易、極為簡單地,都會有來自中國的番茄醬,而且,就來自新疆,以及,新疆勞改營。
看完這本書之後你會明白,你要吃到不是中國製的番茄醬的唯一方法是:自己做,而且外食絕不點任何有用到番茄醬的食物。你說,你去買番茄醬都會仔細看產地嘛。嗯,看完這本書之後,你會明白,無論你買的番茄醬背後的標籤產地是西班牙、義大利還是哪裡,well……甚至,臺灣,我希望你看完這本書之後,不要打擊太大。
也就是說,上禮拜我訂的拿坡里披薩上抹的番茄醬,沒有意外的話,也是中國製造。
翻開書之前,我想著,啊不過就是番茄嘛。或者有人也難免會想,挑嘴的西班牙人、義大利人都認可的番茄糊,吃下肚也應該是沒問題的吧。嗯……以食安來說,假如我們可以信任臺灣的進口商、海關及衛生署,那應該是不會有問題。不過,這本書其實就是要告訴你,番茄中國製造,如何改變了全球食品鏈,以及對土地、環境,人權的衝擊。所以,你其實不是在讀番茄(醬)史,而是一部資本主義全球化的恐怖故事。
拜託你讀它,才能領會我的震撼跟被雷打到的心情。

因為昭如長期關注校園性侵案件,我以為這是另一本揭露校園女童性侵事件的書——可以說是,也不全然是。因為,這次她關注的,是在這一案裡被判刑確定的老師,許倍銘。然而,從她寫道:「臺灣冤獄平反協會(平冤會)執行者羅士翔偶然提起,有件智障學生被老師性侵的冤案,不知道我是否願意瞭解案情時,我心裡有著些微的不安,不確定自己是否能夠客觀看待此事。」(頁12),這個自承牢牢攫住我的目光,因為,正是長期站在受害者立場的昭如,當她翻開許倍銘的相關卷宗與判決資料時,她對於此案,從疑惑到質疑,如此具有說服力。
由於整個案件所暴露的,從教育體系、警察、社工到司法體系的層層問題,實在太驚人,而冤案的殺傷力,並不下於一件性侵案,因此,整本書讀來實在非常非常沉重。雖然昭如的文筆簡潔、清晰,但每一個讀者,我想你們都不難被撼動,因為一個冤案被捲入的不只是一個人,而是整個家庭。
而也是這本書,我才知道司改會與平冤會的分工,然而,我希望你知道,許倍銘的案件,由於太誇張了,在經過重重的檢視與討論之後,兩會決定少見地聯手救援——只是直至現今,很遺憾的是,許倍銘案尚未能平反,需要社會更多的關注與理解,究竟從頭到尾,這一冤案,是如何造成的,而為何又平反之路如此漫長?

雖然預購時就已經大力推薦過,不過,真正拿到書的時候,我還是要跟大家說,這個月跟塞荷的這本泛托邦朝夕相處的閱讀體驗,真是太愉快、太激勵了。這是一個為期兩年,每兩週碰一次面,就塞荷的作品,依他思想發展的時間軸序展開。因此,讀者等於是透過全本訪談,能夠慢慢進入塞荷的思想歷程、變化,也能夠作為塞荷作品的前導書,真是非常貼心、實用,並且好讀得不得了的一本哲學訪談集。
現今跨領域研究已經不是什麼新鮮大事,然而,塞荷在當時的法國哲學界,是少數關注科學、自然的思想家,也因此呈現在他作品裡的,諸如《失控的佔有慾》、《拇指姑娘》,以及《寄食者》,關注的皆是現在我們無法迴避的大問題:生態危機、宗教信仰、數位革命、網路世代、溝通、身體焦慮……對塞荷來說,哲學是連結、思考一切的方法,而不是只是一門學科,或者一門專門知識。因而,他也認為,哲學是每個人都能夠會的思考方式,我覺得,「泛托邦」這本書,很好地示範了這一點。
沒有哲學腦?才沒有這種事!
*同場加映塞荷在臺灣已有的譯本:
《失控的佔有慾》(群學)
《拇指姑娘》(無境)
《寄食者:人類關係、噪音、與秩序的起源》(群學)
說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