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月人文、電影、漫畫、科普類激推新書】

心理、人文社科類|

精神疾病製造商.jpeg
➤ 精神疾病製造商:資本社會如何剝奪你的快樂?/伊恩‧弗格森/時報

當精神疾病朝生物醫學模式傾斜,將這個疾病的根源定位在個體的生物缺損時,也往往意味著,疾病本身成為個人的問題,痊癒、康復,亦成為個體之責任。精神疾病醫療化的目的,皆是以改變個體的身心狀態或行為模式,來回應、適應社會的需求。然而,在此,精神疾病與社會體系的關聯被弱化,一個雖然經常被提起:「精神疾病是當代文明病」,到現在卻實則被擱置的議題:為何當代資本主義社會模式會加劇精神疾病與心理健康危機?

伊恩‧弗格森以有別於主流精神醫學框架的角度,從左翼理論、馬克思主義辯證史觀切入精神疾病與醫學的理論面、社會運動、實務面以及最終,如何奪回心理健康的掌控權。弗格森本身是社會工作與社會政策學榮譽教授,也是社會主義傾向的政治活動者,有多年精神病院與健康服務的社工經驗,亦曾患有焦慮症與憂鬱症。這些經驗,使得他能夠從生物決定論的框架中出走,結合自身的專業,從「心智政治」的角度去看待精神疾病與醫學所面臨的迫切問題與困境。

對於一般讀者而言,尤其是遇到理論就頭痛的讀者,這本書你們完全不用擔心。弗格森是一個非常棒、非常優秀的學者,能將複雜的東西以清晰的結構說明(我不會說化繁為簡,但他的確有能力不使其更複雜)。像首章資本主義與精神痛苦的關聯,他以各種相關數據、報告,建立起兩者之間的關聯毫無灰色地帶之佐證:譬如,英國心理健康基金會在二〇一七年的報告中指出:「生活在最低家戶收入水平(低於一千兩百磅)的人,有近四分之三在一生中都有過心理健康問題,相較之下,最高家戶收入水平(超過三千七百零一磅)者只有百分之五十九。」(頁27)

這些數據對於認為失業是個人責任的人,或政府單位來說,解決的方式往往朝向「找到收入更高的方法」。然而,新自由主義乃是建立在無窮盡的成長與競爭上——這使得勞動者的壓力逐漸累積,嚴重者心理健康面臨潰決。

弗格森逐章展開對於精神疾病的定義&演變、當代精神分析、醫學以及社會制度的解析:瘋癲的觀念與階級關係為何?主流的精神醫學模式如何被建立起來的?佛洛伊德的理論以及左翼精神分析理論團體的論點;「反精神醫學」思想的批判:精神醫學家、心理學家以及社會工作者、心理健康服務的使用者的結盟,從不同的角度理解心理健康與精神痛苦,對主流生物醫學模式的批判等等。最終章,也是這一路的分析與批判要導向的出口:建立一個不受利潤需求所驅動,滿足人的物質、社交與情感的社會——弗格森稱之為,重訪佛洛姆所稱的「健全社會」。

大概是我這幾年所看的精神醫學反思的相關書籍裡,重整與啟發我最多的一本。

同場加映:

自我的追尋:倫理學的心理學探究/埃里希‧佛洛姆/木馬
愛的藝術/佛洛姆/志文
逃避自由:透視現代人最深的孤獨與恐懼/埃里希‧佛洛姆/木馬
瘋癲文明史:從瘋人院到精神醫學,一部2000年人類精神生活全史/史考爾/貓頭鷹
髒血:塔斯基吉梅毒實驗/James H. Jones/群學
心靈的傷,身體會記住/貝塞爾‧范德寇/大家
散步在華爾街的馬克思/泰瑞‧伊格頓/商周
社會不平等+收入不平等 套書(隨書附贈「不平等與台灣社會」專題別冊)/凱特.皮凱特、理查.威金森、溫澤元、黃佳瑜/時報

道歉:伊芙.恩斯勒:心靈工坊

➤ 道歉/伊芙.恩斯勒/心靈工坊

潔白的封面,一抹金色越過書封的上半部,像似眼瞼上緣——原來是一封信的開啟之後的內側邊緣,從信封裡,拉出一條細細的、金色的線,延伸到書封的後面。書名「道歉」兩字,簡簡單單,暨輕也重——畢竟,道歉意味著承認錯誤、弭平,以及和解。乍看之下,此書很容易被視為心靈療癒類的書,談論道歉的意義、力量或者必要性、方法……

然而,若你知道伊芙.恩斯勒是何人,你可能就會知道,這本書不僅於此。無論是內容或者形式,這本書就像她的知名作品《陰道獨白》一樣,在身體、性別與暴力的議題領土裡再度引爆一顆炸彈——伊芙.恩斯勒在《道歉》裡要談的,是她從五歲起,就被自己的親身父親性侵、施以暴力的往事。而她寫作的形式也很特別,在這本書裡,她一開頭就說:「我等夠了。父親早已過世。他永遠不會對我說這些話了。她不會道歉了。所以我必須想像。在想像之中,我們可以跨越限制、深化敘事、設計不同的結果。」(頁23)

所以,她模擬她父親的口吻,寫了一封道歉的長信給伊芙:「這封信是祈求,也是召喚。我試著讓父親用他的口氣對我說話。雖然我寫出了我需要聽到父親對我說的話,但是我需要挪出空間,讓他經由我說話。」(頁23)

我得說,恩斯勒窮盡了一生來與這個傷痕抵抗、奮戰,而她所寫出的這本書,讓我對這位女戰士肅然起敬。性侵,尤其是直系親屬,亂倫,它所牽涉到的身心層面的影響超越人們的理解與想像。在這本書之前,紐約時報書評在去年提及了兩本關於父親性侵的書https://bit.ly/36EczZc,兩本相隔大約二十年:一九九九年法國女作家Christine Angot的“L’Inceste”(《亂倫》),以及二〇一七年在美國書市引起軒然大波的匿名書”Incest Diaries”(《亂倫日記》),紐時分析了這兩本書的差異,以及,其中有一段讓我深有同感——無論實名出版,或匿名出版,這兩本書的作者都因其揭露的遭遇,遭致批評;而關於性侵、亂倫的本質與討論,則被擱置。

亦即,它可能會牽涉到依附、依賴、信任與毀壞、重建、愉悅、暴力、控制、逃脫、自我否認、愛、恨、傷害、和解……任何我們在每一段關係裡所可能會遭遇的,在性侵與亂倫的歷程裡,都會以深達骨髓的力度加倍,並且,可能會延續終生。

自由,在“L’Inceste”與”Incest Diaries”裡,都是從文學裡找到一絲可能;我想,《道歉》也不例外。或許,你會想起房思琪。請你讓伊芙.恩斯勒再帶你稍微走遠一點點——

同場加映:
陰道獨白:V-Day運動十周年紀念版
我,在世界的身體之中

哲學類|

布赫迪厄:從場域、慣習到文化資本.jpg
➤ 布赫迪厄:從場域、慣習到文化資本,「結構主義英雄」親傳弟子對大師經典概念的再考證/尚-路易.法汴尼/麥田

這大概是布赫迪厄最「貼身」的分析與理解布赫迪厄極佳的入門書了。正如標題所言,尚-路易.法汴尼(Jean-Louis Fabiani)乃是布赫迪厄的親傳弟子,闡述布赫迪厄理論的中心概念形成的過程之時,亦對其概念進行分析,與此同時,並論及當時同時代的思想家之相關理論背景、其相違或呼應之處, 因此,此書既可作為理解、研究布赫迪厄論述的參考書,亦可作為了解二十世紀重要的哲學人文思潮的一扇窗。

布赫迪厄在當代社會思潮裡的重要性,一則是他的研究方法,以及其所創立或擴展的幾個知名的基本概念,如場域、慣習,以及資本,能夠用來分析、展示社會生活中的動態權力關係。再者,他的社會理論乃結合實際的研究、照片或訪談,在上世紀九〇年代之後,他的論述逐漸介入批評社會政治活動,因而,我們能夠看到,布赫迪厄既是一位擅於吸收前輩思想家之理論、整合,從中創新、延續理論生命的大師,也是當代重要的公共知識份子。

因此,在這本書裡,法汴尼首先就布赫迪厄的三個基本概念進行分析:場域、慣習,以及資本。以我們現今所熟悉的「資本」一詞,譬如文化資本、人力資本、經濟資本等,法汴尼便聲明,將「資本」這個名詞用來做類比使用的概念,並非布赫迪厄所創,譬如人力資本;但資本可拆成不同類型的說法,則在布赫迪厄的理論中居核心地位,他將之區分為以生產工具為代表的經濟屬性,與以人力為代表的象徵性屬性。而在經濟性資本與象徵性資本之間並非截然二分,彼此間乃存在著一些互補空間,因而法汴尼便接著舉出實例來加以說明。因而,讀者便能夠讀到,在概念的分析之後,這些概念在應用上如何操作、修正。

接著則透過布赫迪厄的著作詳述其特殊的方法論及敘事方式,最後,則是做為公共知識份子的布赫迪厄的樣貌——透過政治活動、痛苦與愛等議題,描繪這一位社會學家的生平,其知識論述、社會評析與社會脈動的連結。

我不會說這本書很容易讀,對於未曾涉略社會科學相關書籍的讀者而言,它當然是困難的。然而,如果你對於當代人文思潮與論述感興趣,對於這對法國當代的社會學大師、公共知識份子的理論與生平感興趣,此書不容錯過。

歷史類|

尋找湯姆生.jpg

➤ 尋找湯姆生:1871臺灣文化遺產大發現/游永福/遠足

關注臺灣早期歷史的讀者,應該都會知道約翰.湯姆生。雖然這幾年陸續有湯姆生的相關書籍出版,但這批以濕版攝影法拍攝於一八七一年的相片,其實要一直到二〇〇六年台北國際書展,才終於在臺灣重現。且由於臺灣紀行,實則只佔湯姆生當年亞洲之行的一部分(在臺灣停留時間估計不會超過一個月),因此,所留下的文字記述量原本就不大,加上經過百年之久,相片中的許多地點、拍攝的對象,都需要再經過重新踏查、整理與核對。

這個功課,竟然有人花了二十年的時間,終於完成了。此書乃每個對於臺灣早期歷史與影像的讀者必收噢!擺在讀者眼前的這本書,不只是循著湯姆生當年的路線重訪、考證、拍攝古今對映照片,還一一爬梳、整理、比對、校正各種各樣的相關史料,將湯姆生的六十張臺灣照片,以地點依序排列:高雄打狗港十二張、高雄市近郊兩張、臺南市區四張、臺南市近郊與近山四張、臺南市左鎮區兩張、高雄市內門區木柵二十張、高雄市內門區溝坪一張、高雄市杉林區三張、高雄市甲仙區兩張、高雄市六龜區荖濃八張、六龜區六龜里兩張。

那麼,游永福先生根據每張照片所考證的主題涵蓋地景、動植物、人物,原住民則涵蓋服飾、房屋以及維生方式等等,非常廣泛。譬如在府城影像這一章,湯姆生提到從安平港上岸之後,去會見臺灣道臺(官員)黎兆堂,並且為他拍攝照片:「為了答謝我替他拍攝照片,他送了我一小盒茶葉和一些荔枝乾。可惜的是,茶葉在我抵達香港之前就壞了,不過那些荔枝乾非常不錯」(頁75)

荔枝乾?我們跟龍眼乾還算熟,但是荔枝乾?游永福先生也一度懷疑是否筆誤,但原文的確是”dried lichees”,沒圖沒真相(湯姆生沒留下荔枝乾的影像),所以游永福先生只好費盡心思考證,一八七一年的清朝,臺灣到底有沒有生產荔枝,然後還可以焙製成乾的。

好有趣。但我相信每一個細節的考證,都花了無數無數的時光。

你記得蔡明亮《郊遊》裡,有一幅覆滿大大小小鵝卵石的整牆壁畫嗎?那即是藝術家高俊宏根據湯姆生的照片在荖濃拍攝的影像重繪的。在《尋找湯姆生》這本書裡,也有這張照片地點的現在版噢!

同場加映:
玻光流影:約翰湯姆生世紀影像特展鏡頭下的福爾摩沙與亞洲紀行[附光碟]/高雄市立美術館
中國與中國人影像:英國著名皇家攝影師記錄的晚清帝國(修訂版)/約翰‧湯姆生/香港中和出版
十載遊記:現代西方對古東亞的第一眼:麻六甲海峽、中南半島、臺灣與中國/約翰‧湯姆生/大塊
陀螺:創作與讓生/高俊宏/遠足
福爾摩沙大旅行(二○一五年修訂版)/劉克襄/玉山社
風中之葉:福爾摩沙見聞錄/蘭伯特/經典雜誌

漫畫|

漫畫遠野物語.jpg
➤ 漫畫遠野物語:水木茂的妖怪原鄉紀行/水木茂/遠足

日本民俗學之父柳田國男的《遠野物語》,乃是柳田國男將流傳於日本岩手縣遠野鄉的民間傳說故事,透過遠野鄉人佐佐木喜善口述而記述下來的傳說,成為日本民俗學的經典之作。而這些鄉野奇譚,後來成為無數創作者的靈感源泉,影響日本幻想文學與動漫作品無數。

日本國寶級的妖怪漫畫大師水木茂,在《漫畫原野物語》裡重返遠野鄉,重新踏查柳田國男記述裡的盆地、山頭、廟宇、民家、山屋、谷地、河流等等,畫出每一話的傳奇故事之時,也將傳奇裡所遭遇的各種怪事、奇談,與妖怪比對,整本漫畫流露著濃濃的妖異氣氛。

不過,這本漫畫讓我大為驚異的還是水木茂的畫工,常常邊看邊讚嘆:天啊那個山巒、花草樹木的精細度,戰場、密不見陽光的森林巨木……從這些寫實的風景裡現蹤的妖怪與幽靈,是那麼自然的存在,與村民、與萬物,同為一體感的感受好強烈啊!繁體版還貼心地附上多頁彩稿,翻著彩稿的自己,內心一直激動的噢歐歐歐歐真是太美了。還好不是整本都彩頁,不然會美到太分心了啊!

不愧為水木茂晚年代表作噢!

同場加映:
遠野物語‧拾遺
水木茂的日本神怪圖鑑/水木茂/台灣東販
鬼太郎之妻:最平凡卻又最溫暖的故事/武良布枝/新雨
虛實妖怪百物語 序/京極夏彥/台灣角川
虛實妖怪百物語 破/京極夏彥/台灣角川
虛實妖怪百物語 急/京極夏彥/台灣角川

小輓:阿尼默漫畫集.jpg

➤ 小輓:阿尼默漫畫集/阿尼默/大塊
SOUP DU JOUR 本日濃湯:阿尼默畫作明信片集/阿尼默/大塊

我常常在想,也許,對於某些插畫家來說,長年經手那麼多那麼多的圖像,是否慢慢地,有些碎片、畫面,會逐漸跟心中歷經時光積累的那些,沒有說出口的什麼匯流,有些成為細細彎彎的小支流,從我們的日常經過,然後成為閱讀的每一個我們,心中的那個也沒有說出口的回憶,或者往事。

《小輓》與其說是阿尼默在說著故事,不如說是,他勾起了我的許多回憶湧動。〈旱溪〉的筆觸與畫風是令人驚喜的,欣喜於這是一個同我們生活在這個島嶼的畫家,一台公車,在尋常的日子裡,人們下班、下課,情人約會途中,看報、發呆的、卿卿我我的、瞌睡的昏沉時刻,突然緊急煞車,從凝滯的時光裡眾人驚起,夢醒,公車重重地撞上了一台腳踏車。大人都下車看看發生什麼事,圍攏,一個小學生最後也下了車,他撥開圍觀的大人,目睹了死亡。

僵直的腿,大量的血,孩子驚慌地從現場逃離,奔下河堤,來到城市街區的一角……

這個在日常迎面而來措手不及的死亡,與逃離的小學童的畫面,震撼了我。

實際上,到這裡的畫面,都沒有任何一個字。但畫面並不平靜,各種紛雜的情緒湧動著,而阿尼默的筆,讓街角的時光平靜到令人駭然,死亡就在不遠處,但生活如常,街道如常,像是這世界沒有發現有一個人的生命消逝了,只有這個親眼目睹了死亡的小學生,慌張、茫然。

《小輓》由三篇作品構成,彼此之間的故事線沒有關聯,但他們都有一個共通的主題:悼念失去。生命中的每一次的失去,有可能是個人的體驗與經歷,無法與他人分擔;也有可能是親人間面對的失去,而死亡在人們之間築起了牆,他們生活在同一個空間裡、睡在同一張床上,但悲傷、痛苦與撫慰,卻無法流動,被感受到。

阿尼默描繪了這份孤單與無助,而正因為它被畫出來了,人們便能夠接收到,原來,這就是那份情感的樣貌啊,有人能夠碰觸到它的形狀啊。如果你已經拿到這本書,一口氣看完了,我相信你讀到我寫的這段文字時,畫面將會一涌而上,那麼,再拿起來看一遍吧!

電影類|

你想了解的侯孝賢、楊德昌、蔡明亮.jpeg
➤ 你想了解的侯孝賢、楊德昌、蔡明亮(但又沒敢問拉岡的)/楊小濱/印刻

括號裡加上的這一句,是因為楊小濱是從拉岡理論中,有關精神領域的三個層面:想像域、符號域及真實域來解析這三位導演電影作品中的精神面向、心理—文化指向。侯孝賢在書裡被作為前現代與現代之間徘徊的參照,楊德昌則是都市現代生活為背景,對現代性的批判性審視,而蔡明亮雖然也是以都市為背景,但相較於楊德昌的作品,蔡明亮作品所呈現的乃是更為黑暗、創傷與脫序的社會及家庭境遇。

雖說是從理論來解析作品,但這本書並不難讀,大體上只要你看過這三位導演大部分的作品,應該都會讀得很暢快,畢竟,楊小濱提供了一個當代理論的架構讓觀眾/讀者對於這些影像作品有另一層的思考。

譬如,楊德昌的《一一》中,洋洋喜歡拍攝人的後腦/背後,被教導主任嘲笑:「『什麼玩意兒?拍一大堆這是什麼東西啊?』而年長同學則已經認同了社會的商業規則:『不賺錢拍那麼多幹嘛?』主任命令洋洋轉過身去,面壁思過。這樣就出現了《一一》影碟封面的場景。不過,這幅圖片所遵循的形式是洋洋拍的一大批別人的後腦勺或後背的照片,按照洋洋的說法,是給他們看他們自己看不到的背面。而洋洋的這些照片令人自然地想起馬格利特(René Magritte)的著名畫作《被禁的複製》(La Reproduction interdite, 1937)。

[…] 後背的形象,正如《被禁的複製》這個畫題所提示的,可以說是一種鏡像的不可能。洋洋所揭示的,正是老師所代表的符號秩序對完整鏡像的拒絕和禁止。教育體制的律令迫使洋洋轉過身去,迫使他成為鏡像的背影,即,一個不可能的自我鏡像。」(頁66)

看,很容易懂吧。如果說不太能明白「鏡像」是意思的話,那也不用擔心,因為整本書都會一直重複這個詞。簡單來說,拉岡的鏡像,即是人成長的過程裡,乃是經由一個外在世界的自身反映(某人抱著娃娃自己照鏡子),進而產生認同。但這個鏡像呢,並非是真實的自我,而是個體認知的「理想的自我」。所以,上面摘錄的洋洋那段,他被訓誡、轉過身去,也就意味著這個「理想自我」的破滅與不可能。

當然還有很多其他部分的分析,在想像域、符號域及真實域三個層面流動交織著,此外,也附錄兩篇蔡明亮的深度訪談,無論你是哪個導演的控,我相信這本書都會讓你開啟一番的回顧,以及對他們作品進一步的思考。

「千年女優」之道:今敏:時報.jpg

➤ 「千年女優」之道/今敏/時報

其實不是只有揭露《千年女優》的創作過程,還包括另一部重要的動畫電影《藍色恐懼》。這兩部電影的誕生回顧,牽涉到日本動漫工業的運作規則,因此,不僅是談醞釀故事、腳本發想、劇本創作、資料蒐集、角色設定、美術設定、分鏡構圖、錄音、剪輯等等,也牽涉到預算以及時間進度下的製作調整等細節,可以說是相關產業工作者的極佳參考書。那麼,對於一般讀者而言,這些專業的工作細節之外,還有什麼可以體會的呢?

我覺得是在這樣的回溯與陳述的過程裡,導演觸及了創作核心的問題吧。它也能夠被視為「為什麼要做這樣的一部電影」,以及「它究竟想要傳遞什麼重要的事物給觀眾」的核心想法,能否在如此龐大細節構成的作品裡,不偏斜、不歪曲地釋放出來。譬如,今敏談到「女優」這個概念,在導演最初的筆記裡,有這樣的一段話:

「正因為用謊言來偽裝,才是女優。
真實和虛假沒有區別,才是女優吧。
幻,這個字的發音不知為何很動聽啊。
所有的女人都是演員。
這是成年女性的自我修養。」(頁12)

我的腦海裡,瞬間浮現了好幾個日本老一輩的女優的樣貌。那麼,這個概念如何被導演及工作夥伴具體執行,其實經歷了一番艱苦的奮鬥啊。

回顧《藍色恐懼》的創作歷程也是如此。迄今,《藍色恐懼》被視為今敏的經典代表作之一,但當年拍攝完成時,他可不是這麼確定。直到因為《藍色恐懼》而有了《千年女優》的委託時,他才覺得應該沒有以為的那麼差吧。除了這兩部作品的回顧之外,也從今敏在網站上所寫的五十多篇散文裡,自選了五篇作品。讀者可以從這幾篇散文裡,瞥見導演關於生存、工作以及自我的思考,當然不是難懂的論述,而是像親切的大叔一樣,鼓舞著對於未來惶惶不安的後輩,自己也曾經有過那樣不安與惶惑的時光——而我一邊讀著,一邊想,從現在開始的自己,已經超過了導演的年紀了啊,他已經永遠地停留在四十六歲了。

接下來的路,要自己去闖了啊,那樣淡淡憂傷的心情。

所以,我很喜歡讀作家們、創作者的傳記或自述呢,大概是因為,這樣在路上遇到辛苦的時候、過不去的時候,就會有一種被陪伴了的感受吧。

最末,今敏還非常可愛的整理了自己的創作年表與作品噢。

科普類|

不用眼睛,才會看見的世界.jpg
➤ 不用眼睛,才會看見的世界:脫離思考與感知的理所當然,重新發現自己、他人和世界的多樣性/伊藤亞紗/仲間出版

記得我上回提過的「環世界」嗎?好巧好巧,這回在這本特別的書裡,是讓明眼人與盲眼人的環世界交會、交流噢!伊藤亞紗說,此書是她訪談六位視障者及其關係者,以及一同參與工作坊、日常閒聊所描繪出來的「世界另一個樣貌」。也就是說,在同一條街上,明眼人所看到的世界,跟視障者所勾勒出來的世界樣貌,有什麼不同呢?

在展開各式各樣的描繪工作之前,伊藤亞紗首先釐清了一個不同的觀念。在她的從生物學轉向美學的研究裡,她秉持的實踐方法是「啟發想像力,去感受與自己擁有不同身體的生命。」生物學與美學的交會之處,即是「身體」——身體的運作方式及其周遭環境的連結。因此,明眼人與視障者即是擁有不同身體構造的同類種生物,因此,他們理當對於世界會有不同的感知方式。也就是說,對於伊藤亞紗而言,這兩具身體具有平等性,就像是一張是用四支椅腳來平衡、另一張則用三支椅腳來平衡的椅子:「不是少了一支腳的『殘缺世界』,而是三支腳建構的『完整世界』。一旦用不同的平衡感去認知事物,世界會變得天差地別。雖然還是同一個世界,但我們對它的認知,也就是『定義』,已經有所差異」(頁34)。

當然,因為這個世界多數的設施都是明眼人所設計的,很多時候沒有考量到視障者的需求與使用角度,因此視障者在現實生活裡,很難感受到被平等對待。雖然伊藤亞紗的研究並非要探討視障者的福祉問題,然而她的確開啟,或者試圖扭正原本偏斜的社會價值觀:不是幫助或援助,而是探究、理解彼此所感知到的不同環境界,並可以據此讓我們對所生存世界的樣貌有更寬廣的描繪與理解——即兩種不同環境界的交會。

她分別從空間、感官、身體的運用(運動)、語言以及生存之道來探索。譬如在空間這章,走在街道上時,由於明眼人很容易被眼前各式各樣的細瑣的人工資訊「引誘」,相較於視障者,後者較能夠透過身體所蒐集到的各種資訊,建構出一個較立體而寬廣的空間。她以她跟其中一個受訪者木下先生的經驗為例:他們約在大岡山站的剪票口碰面,要穿過十字路口到學校大門,途中經過下坡道時,目下先生突然說:「大岡山果然是一座山呢,我們現在正沿著山的傾斜面往下走,對吧?」伊藤亞紗大感驚異,每天在這條路上走來走去的她,眼前看到的只是一條普通的「坡道」而已,「只是從其他空間及道路中分化出來的『某個部分』。但木下先生所描述的形象,卻是從更為俯瞰的角度掌握到的整體空間。」(頁52)。然後附上兩幅圖來呈現兩者所「看到」的不同世界。

附圖.png

實在非常有趣吶!

書中的實例,多是如此展開比較、附上圖例。像感官這章,便闡述了兩種不同的身體如何運用感官,像觸覺在不同的兩種身體上的轉變,她便引用中途失明的難波先生的訪談:「『剛開始的時候,我每次撫摸導盲犬,只覺得自己摸到了一團毛髮,那時就覺得,觸覺真是一種很粗糙的感官,很難藉此得到充分的資訊。』但是漸漸地,他說『觸覺』越來越接近『看』的感覺了。『當我碰觸到別人的身體,如果碰到的地方是肩膀,接下來我就會『看到』連接的雙手及頭部。』(頁124)

人類的感官是相當複雜的器官,在這一章裡,我們可以感受到,類似的訪談或研究,若能夠有更多的實例,肯定會大大地顛覆我們對於感官的既有印象啊!

伊藤亞紗的這本書,無論就概念、研究範疇與實例,都令人大大地耳目一新,超推!

我擁群像:栽進體內的微米宇宙.jpeg

➤ 我擁群像:栽進體內的微米宇宙,看生物如何與看不見的微生物互相算計、威脅、合作、保護,塑造大自然的全貌/艾德.楊/臉譜

這本書打從一開始就讓我心花怒放的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一登場的動物是穿山甲!好吧,我對於貧齒目的動物們(犰狳、食蟻獸、樹懶們),跟曾經被誤放入貧齒目的穿山甲情有獨鍾,只要出現任何有關他們的圖片跟描述,我就會……嗯嗯嗯嗯。

「巴巴是隻白腹穿山甲(Whitebellied pangolin),一種非常可愛的動物,外觀看起來像是食蟻獸和松毯的綜合體,體型跟小貓差不多。」那麼,巴巴掛在動物管理員腰間,正被生物學家用棉花棒刷過他的臉、身體跟爪子,要收集他身上的微生物。

每一種生物,都有其獨特的微生物相。這本特別而珍貴的書,細數微生物學家花費多少力氣,扭正人們微生物不等於病毒的概念。因而,這是一本在顯微鏡被發明出來之後,才得以觀察到如此豐沛的生物相的書——它們是地球生物的源起,也是構成每一個我們的重要元素。我們跟這些微生物乃是共生關係的概念,更意味著,我們跟世界是共生關係的事實:

「微生物讓我們發現,儘管生活方式有非常大的差異,我們與其他生物同類之間仍然存在一致性。沒有一種生物是孤立存在的,牠們一定得活在有微生物的環境中,一定得參與這種大小物種間的持續交涉。微生物也在動物之間移動,在我們的身體與周圍的土壤、水、空氣、建築物和其他環境之間移動。它們把我們聯繫在一起,也把我們和世界聯繫在一起。」(頁11)

因而,正如艾德.楊在書中所述,這是「另一個版本的自然史」,從我們肉眼看不見的世界探入。譬如,熟悉演化史的讀者知道,英國博物學家華萊士在馬來西亞與印尼的八年探險中,發現了島嶼與島嶼間的物種彷彿有一條看不見的屏障隔開,後來被稱為華萊士線,也開啟了生物地理學的研究。那麼,在微觀世界裡,這條生物間的界限,即是由每種生物身上所帶有的微生物群落來決定,亦即,從微生物學的角度來說,個體不只是受精卵所長出來的一切——個體,是每種動物的基因以及微生物的指令所建構的。倘若生長在無菌環境下,動物會無法正常生長。

這有沒有給大家一點啟發(或驚嚇?),尤其,深怕身邊的孩子被病毒侵襲的父母們。但也許,我們身上有些好菌,或者環境中本來就有好菌的概念透過食物的製造被人們普遍接受,因此我想,這本書能夠讓讀者更深入的了解,動物跟微生物之間的共生關係,究竟是如何運作的。

這些研究真的非常有趣,也很多很多都很重要,牽涉到醫學、動物行為學、生態環境、藥物學……微生物不只建構了生物的存在,當動物身上的微生物分子被改變時,動物的行為也很有可能會被改變。亦即,健康或者疾病,都會與微生物群落的改變有所關聯。

大概是今年科普書裡,我覺得很重要,也非常好看(艾德.楊的文筆非常好)的一本翻譯書,畢竟,巨觀世界跟微觀世界研究的書籍比例太懸殊啦!

連續兩本科普書都跟「看不見的世界」,以及環世界有關,這也有可能是沙貓貓最近的興趣被吸引過來的推薦結果呢(笑)。

恐龍的啟示:為什麼了解恐龍

➤ 恐龍的啟示:為什麼了解恐龍,可以改變我們的未來?(TED Books系列)/肯尼斯.拉科瓦拉/天下雜誌

既然如此,我們就更徹底一點,乾脆進入恐龍的世界吧(大笑)。你是恐龍控嗎?這個月的科普書太令人振奮了,都是我最愛的主題:恐龍!原書名叫:Why Dinosaurs Matter?恐龍關我們屁事?啊啊啊,不是有句話叫鑑古知今咩,拉科瓦拉認為了解恐龍的必要性,大概就是這個意思。首先他為恐龍抱不平,因為呢,「恐龍」一詞,經常被拿來作為巨大的、臃腫的、不合時宜因此最終滅絕的範例,這不合理。為什麼呢?拉科瓦拉說,因為,以地質時間來說,恐龍可是稱霸地球的霸主噢!在恐龍昂首漫步在這整顆星球時,你這個腦袋瓜小小的哺乳類還不知道是哪顆細胞咧!

那麼,恐龍絕種了嗎?拉科瓦拉提問:請問以下四種動物哪種是恐龍? ㊀ 滄龍 ㊁ 翼龍 ㊂ 鱷魚 ㊃ 企鵝

是我的話一定是選企鵝,因為他看起來最不像!啊不過呢,一二三都不是恐龍噢,就是那隻長得最不像的,其實才是恐龍——企鵝是鳥類恐龍。滄龍是蜥蜴,翼龍是飛行蜥蜴,都不恐龍噢!(震驚)

不只企鵝是恐龍,拉科瓦拉說:「包含企鵝在內的全部鳥類都是恐龍。鳥類不是恐龍的近親,牠們就是恐龍。」(頁54)這真是太好了,從現在開始,我要帶著新的目光來觀看我看到的每一隻鳥。

好的,沒有滅絕的不只是恐龍,還有古早時候就教我們說,腔棘魚跟著恐龍一起滅絕了的那個腔棘魚,其實早在一九三八年時,被南非的拖網漁船捕到,然後被一個小型博物館的館員發現這隻奇異的魚種,被鑑定為是早已滅絕的腔棘魚。

作為一個地質學家、古生物學家以及探險家,拉科瓦拉跑遍世界各地尋找恐龍足跡的過程裡,也為我們帶來了在這顆星球上,還存活著,且活了非常非常久的物種的故事。在末章,拉科瓦拉當然也描述了那個造成多數恐龍滅絕的事件,重現、重構當時的狀況。然後,當地表75%的物種滅絕,我們的遠祖:哺乳類動物,才從大不過小貓般的體積,慢慢演化成大型的生物、分支、靈長類誕生、猿類跟猴子再分支,然後猿類跟人族再分支……成為現在的我們,所花費的地質時間

非常的短暫。

那麼,去理解這些這一切的歷史,能給我們什麼啟發?我相信,這本書會給你一個很好的答案,就讓我賣個關子吧。題外話是,TED Talk雖然只有十八分鐘,不過這一系列的TED Books,主題很廣泛,但都寫得非常有趣與深入。有興趣收集整套的朋友,歡迎與我聯繫噢!(或是希望針對特定主題也可以。)

廣告

Comments

說吧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Twitter picture

您的留言將使用 Twitter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

%d 位部落客按了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