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最近常有這樣的感覺:書不翻開,你真的不知道會遇到什麼樣的書。即便在這一行已經有十年的經驗,遇到讓自己驚喜的書,還是會非常雀躍,那種感動來自於,你知道有許多在前線的出版人,他們努力選書,希望能夠為出版這個行業帶來不一樣的訊息、不一樣的眼光。前幾天介紹的《森林裡的陌生人》是如此,這次要介紹的《北韓非請勿入區》也是如此。
2.這是真實事件經過史料爬梳、相關人員訪談之後的深度報導。亞瑟.卡特是紐約大學新聞學院報導文學課程的教授,因此他非常擅長在人物的貼身訪問之中,穿插事件的背景、時代脈絡,對於美日韓三邊在一九七O、八O年代間的政治與國際關係,梳理得相當清晰。
3.這個報導的契機緣起於二OO二年十月的一個早晨,卡特偶然在《紐約時報》上看到一張照片。「五名中年日本人——兩對夫婦與一名女性,都穿著正正方方的一九五O年代風格的西裝、領帶與裙子——在東京羽田機場走下波音七六七客機。報紙標題寫著:『五名被綁架的日本人返鄉,與親人相擁而泣。』」
那個時間點,距離美國九一一事件恰滿一年沒多久,卡特對於當時席捲整個美國的民族主義情緒、媒體報導的轉向感到惶恐與不安,看到這個新聞時,他感覺到,日本的這個綁架事件,「似乎有助我面對美國的精神崩潰現象」。
4.這個狀況,源自於美國才走出美蘇冷戰不久,緊接著就要面對蓋達組織,整個美國因為動員反恐策略與移民管制所侵害到的自由,讓卡特深感不安;而遠東的日本,也面臨同樣的抉擇:日本與韓國之間,文化與歷史的百年糾葛、軍國主義時期的日本對東亞的侵略與傷害,以及交陷於南、北韓政治之間的曖昧與困難……,這些前因,都使得綁架事件讓日本的民族主義者與自由派的分裂加劇——前者認為日本需要武裝動員對抗北韓,後者則認為綁架事件暴露出日本與鄰邦的關係修復毫無進展。
但是,在這些歷史背景中,卡特試圖要呈現的是活生生的人——某一天出門看個煙火,或者就在上學、日常進行的途中,就此被迫離鄉、在親友眼前消失、毫無訊息,長達十幾、二十多年的人們。
5.近年書市陸續出版的北韓書,一種是脫北者、叛逃者的證言書,或者國外記者潛入北韓的報導,讓我能夠看見神秘北韓的內部、人民的生活與境況;另一種是釐析北韓與國際政治的書。而這本書相較前此,為我帶來的不同視野在於,卡特從日本十九世紀末期,明治維新的時期切入:日本的現代化,除了強化國家內部的更新之外,對外則是海外殖民地的拓展。日本對韓國的侵略與殖民,二戰後的韓國亟欲脫日、清洗日本的影響力,以及百年之後北韓對日本人的綁架事件,這之間的種種關聯,卡特將其中糾纏的線頭一一拉出。
6.交織在這些複雜的歷史間,則是被綁日人在北韓的生活。他們被移入「非請勿入區」,此區零星分布在平壤市郊,一般人必須「受邀」才得進入此區,等於是一個特別受到看顧的監獄,一切都由國家配給。這一區所住的人,簡單來說,就是能夠接觸到外界資訊的人,譬如:被綁架者、間諜,或者外語專家。對於同樣生活在北韓的人來說,「住在非請勿入區不是懲罰,事實上,這裡的住房與糧食供應比絕大多數北韓人來得好。」
7.蓮池薰被綁架到北韓沒多久,他在日本的女友也被綁來。他們在北韓結婚、生下孩子,生活。像他們一樣被綁來的外國人並不少,逐漸地,他們也認識了其中一些人。但,這樣說,並不是表示他們籌劃要一起做些什麼或者脫逃,而只是要傳達一件事:在北韓的訊息控管,遠比外界的我們想像得嚴格。採用分散的監籠式居住區、連坐法、告密制度的結果,會使得你不知道,在你身旁的那個人,是不是間諜。因此,即便是一同被綁來韓國的同胞,他們彼此能夠知道的,關於北韓的訊息或者自己的未來等等,都相當有限。
一切都是在漫長的被綁人生裡慢慢的、一點一點資訊拼湊而出的樣貌。
8.一九八七年十一月底某日,一架滿載著在中東各個建築工地工作的南韓工人,要返回首爾的波音七O七,前往第二個轉機站曼谷時,在泰國領空爆炸,機上一百一十五名乘客與機組員全數罹難。炸彈客早在前一個轉機點阿布達比就下機了,這個由北韓間諜金賢姬,與她父親謀劃的空中恐怖攻擊事件,連帶曝光了北韓從來都不肯鬆口與證實的綁架計畫。
9.在這之後,便是日本與北韓一連串的外交協商與密談,日本,得回應被綁日人家屬的需求、日本民族的情感,將被綁日人帶回國。但這件事情,又牽涉到日本、北韓與中國、美國之間複雜的政治情勢——簡單來說,一度由美國「看管」的日本,不可能不顧美國情面與北韓上桌談判。
10.書中訪談的被綁日人之一蓮池薰,在二O一二年曾經出版一本《誘拐與決斷》,非常仔細地自述他在北韓的生活的種種,而卡特在這本書裡,則是透過被綁日人的返國、他們的家人,以及日本民眾的反應,勾勒出被綁日人返國之後的尷尬處境。
11.「他們有如『悲劇的混血兒』,是困在兩種文化之間,無法做出選擇的人。」
12.有些領域的讀者會有偏好的譯者,我也不例外。人文類裡面,我會特別注意黃煜文翻譯的書,他一手翻譯商業類的書,另一手則專挑比較人文歷史、文學類的書來翻譯,有滿多重要的人文、文學經典的書是他譯的。雖然沒有去核對原文,不過他的譯筆非常流暢,閱讀起來實在是一件很愉悅的事情,完全沒有在讀翻譯書的感覺。
13.因為每次要推薦一本書,都要看好多本書,所以,其實已經很難維持在「每日」殘片的速度上。但為了讓自己記憶當初開啟這個推薦的用意,我依舊會沿用【每日殘片】這樣的用語。 站在知識推廣的角度上,我希望這些推薦能被越多人讀到越好,但是,站在書店經營的角度上,我也會希望,如果你願意支持我們繼續推薦好書,那麼,最實際的方式,就是跟我們訂書。
小小的訂書服務很好噢!留言、私訊或者寫email訂購皆可:smallidea2006@gmail.com,非常前網路時代的人性化!
也歡迎大家加入我們的選書直送方案:
http://blog.roodo.com/smallidea/archives/61828574.html
說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