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月臺灣歷史類】《臺灣.苦悶的歷史》、《台灣獨立運動啟蒙者 王育德:自傳兼補記》

很久以前,有位前輩作家曾經提到:「作家寫作,多還是希望可以被看見、跟讀者見面,但是,卻有那樣的作家,明明知道無法出版、無法被看見,還是一直一直寫。」

那是我第一次聽到「王育德」的名字。大約,是他《臺灣.苦悶的歷史》繁體版剛出版的時間點。原書是日文寫就,於一九六四年在東京出版,十五年間,在日本賣出將近四萬冊,然而,在臺灣卻遲至一九九O年之後,才得以面世。

在日文版序中,王育德先生寫道:「統治者唯恐台灣人關心自己的歷史,常施加有形或無形的壓力。禁忌並不限於歷史方面,有助於鼓舞台灣人自覺的事物完全不准思考,禁止發表。其間的空白補之以統治者事先預備好的一套思想體系。反對者不是死就是整肅。」(頁9)

被稱之為「台灣獨立運動啟蒙者」的王育德先生,深知自己的作品在這樣的台灣,出版無望。現今,當我們再閱讀史明先生的《台灣人四百年史》,或者王育德先生的《台灣.苦悶的歷史》時,不免感嘆當時的前輩,能在當時疾呼堅持:「台灣屬於台灣人;只有台灣人才是台灣真正的主人翁;合理解決台灣問題才能對世界和平有所貢獻。」

近期,連同《臺灣.苦悶的歷史》重版一起出版的,是《王育德:自傳兼補記》,一本是王育德先生希望能在兩百五十頁裡,掃描台灣島四百年的歷史——這份工作,非常艱難,但也從中可以看出,相較起史明先生厚達六百多頁的《台灣人四百年史》,他希望能讓更多人更快、更容易了解我們這塊土地的身世,以及應走之路。

而自傳,閱讀起來非常輕鬆,兩本書的風格差異如此巨大,讓我感到王育德先生對於自己所書所寫、其目的與對象,有相當高的自覺。自傳僅到他出逃台灣結束,然而,同樣也在台南成長的我,對於王先生筆下的台南,其街道、生活、風俗,感到非常新鮮,幾乎是懷著感激,閱讀他所記錄的一切:
「當時父親在我們稱為『竹仔巷』(Tek-á-hāng)的地方蓋起一棟別墅。竹仔巷是在清朝的台南市地圖上可以找到的古老地名。那一帶大概是建築、工藝用竹材批發店的集中地區。因為這個緣故,我家北側的台町還殘留數間竹材店……」(頁54)

面對歷史,最難的,或許是這樣的日常書寫,王育德先生寫下當時在台南生活的種種,讓也曾經在那片土地上生活十多年的我,記憶,有了厚度。

他的女兒王明理小姐在前記裡寫道,雖然王育德先生後來逃亡到日本,但他心所念的皆是故鄉台灣的未來,而這本自傳,或許能夠說明,為何他雖然身在異鄉,卻始終一日未能忘懷台灣的緣由。

*我是小小書房(是一間獨立書店!)沙貓貓,如果你喜歡我的推薦(心動 ),歡迎你來跟我訂購,讓小小可以一直推薦好書、好商品下去~~留書可留言:私訊或email: smallidea2006@gmail.com
小小網站:www.smallbooks.com.tw

༻:001-23001-24


Posted

in

, , ,

by

Tags:

Comments

說吧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

%d 位部落客按了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