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怎麼說呢,就是,翻開一本書的時候,我總不免會想:誒,你爲什麼會想要做這個題目,寫這樣一本書?動機與目的對我來說,有一點像是打開這本書之後,繼續往下讀的一種,嗯,推力?如果一本書在我翻開它三十分鐘之後,還沒辦法搞清楚你為什麼想要寫這本書,我大概就會放棄了。
不過,小說或者大部分的文學作品除外。甚至有時候遇到那種莫名奇妙的書,還會覺得這真是一本有趣的書啊(呃)。
這只能顯示,我對於文學世界的一切特別的寬容(?)
不過,像這本書的作者,在前言裡提到他想要做這個研究的動機雖然很明確,我卻愣了一下。因為這個特殊的題目,我以為會跟他自身的生命經歷有關,但,有是有,只不過有點特別。他說,這跟他的童年時期的謎題有關,二OO三年五月SARS爆發時,他父親的醫院遭到為期十四天的封院淨空,他的父親和其他醫護人員被移往其他醫院隔離觀察,而他與家人也連帶被限制人身自由在家隔離。當時沒事可做,只能看電視。與此同時,一支新興的搖滾樂團發行新專輯,開始在各個娛樂節目上密集宣傳,在這個時候,「除了主唱高亢的嗓音是最大的特色之外,站在一旁的黑皮膚鼓手也引起我的好奇,總以為應該是前來台灣演藝圈發展的非裔美國人。」(頁9)
SARS過後,他成為這個樂團的粉絲,然後,也才知道那個黑人鼓手,是台灣人與美國人生下來的混血兒。他很好奇,「怎麼會有一個外表酷似美國黑人的混血兒不太會講英語,中文名字卻是從英文直接音譯,然後從小又是在台灣長大?」(頁10)
這個謎題,就埋在陳中勳的心裡。逐漸長大之後,他成為正文青(?),有次在看楊德昌的《恐怖份子》時,電影裡的混血女孩淑安,啟動了這個埋藏已久的記憶。然後,後來,成為他研究的主題,他慢慢的爬梳資料、訪談,完成了這本很棒的作品。
在我心目中那些很棒的作品,不只是能夠為我帶來新的認識,新的觀點的或者什麼的,這當然很重要——但作為一本貼近這個島嶼歷史的作品,我總會希望,在這樣的書裡,有作者與人的交會、互動,而不只是資料,已逝的。所有廣義的歷史書,當然都會望向未來,但是,在這其中,與人交會的那一種,通向的,是更為多樣、多面的未來——會影響的,不只是讀者,而是作者,以及受訪者。
就此書的目的而言,陳中勳說:「這本書即將揭曉的是,台灣曾經有一群不同於全球化意義的戰爭混血兒。他們的出生橫跨韓戰到越戰,父親是駐紮在亞洲的美軍,母親的職業也環繞於美軍基地週遭的福利社、俱樂部、西餐廳、咖啡廳、酒吧等相關娛樂設施,所以混血兒的身世背景非常接近,也有著相仿的冷戰印記。」(頁12)
在追溯歷史資料的過程中,他從兩本黨外雜誌的創刊號先開始:《深耕》裡有一篇〈烏來追想曲:山地鄉的一群混血兒〉,以及《人間》的〈你是外國人嗎?是。妳是中國人嗎?是!〉,而楊德昌的《恐怖份子》的部分故事架構,即參考過《人間》版本的混血兒報導(當時還都稱為「中美混血兒」)。
從這兩篇報導開始,陳中勳發現,電影或者文學裡,以混血兒為題材的相當多,但非虛構的調查報導相對稀少,而這也顯示,當時混血兒,以及其家人可能遭受的社會歧視。
以前言〈尋人啟事〉開始,追尋混血兒、台灣母親,美軍,走訪了一些相關的機構,然後,主要是從賽珍珠基金會處,找到了龐大的混血兒檔案,以志工的身份,把這些檔案從英文翻譯成中文,篩檢檔案之後,賽珍珠基金會輔導過的亞美混血兒,大約有六百二十名左右,而這也會是此書將環繞的核心,他們的生命史,在這個研究的歷程裡,將被嵌入這個島嶼長年所忽略的一塊:冷戰影響。
分章,從四個混血兒的家庭史、美軍、台灣情人以及混血兒的面貌(他們有多少人?為何他們的聲音長期消聲匿跡?)以及追尋起源:混血兒的誕生,以及美軍的台灣假期(名為美軍渡假計畫),以及末尾,亞細亞的孤兒。
歷史以不同深淺的刻痕,劃過人們的生命。它,從來都不只是寫在白紙黑字上的文字而已。
*我是小小書房(是一間獨立書店!)沙貓貓,如果你喜歡我的推薦(心動 ❤),歡迎你來跟我訂購,讓小小可以一直推薦好書、好商品下去~~留書可留言:私訊或email: smallidea2006@gmail.com
小小網站:www.smallbooks.com.tw
༻部分目錄:
說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