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月文學類】亮光的起點

「稻垣與雨卿慢慢走著,稻垣講起愛愛療再過去一點就是綠町消毒池,台北人的屎尿,有一部分是排到這裡,進行殺菌、沉澱,然後再批發給肥料商,小賣給需要肥弄的農民的。

『這就是政府,人民自己排放的屎尿,只是經過他一手的殺菌,竟然又轉賣回人民的手上,人民買自己的屎尿去耕作種植,再吃這些穀物維生,你不覺得很諷刺嗎?我們為什麼需要政府存在呢?』」(頁191)

這是去年底開始讀的一本,其實寫得非常溫婉,闔上眼你甚至能夠在眼前浮現,曾經在電影裡、或者影集裡看過的日治時期的氣味:人們的說話方式、生活習性、人情世故往來等等,都有一種不同於此時臺灣的氣味,在小說裡飄盪著。因此,閱讀的時候,雖然不急不徐推進著,但也不知覺地想要加快速度——因為,隨著小說的前進,時代,也加速向前。

這是個在歷史上留下非常少資料的,台灣首位博物學家的故事。王雨卿的原生家庭是貧戶,因此他六歲時就被收養,不過,收養他的家庭,經濟也相當困難:「只是從一戶貧困人家轉換到另一個貧戶繼續生活而已。」不過,因為原生家庭的堅持,養父母再如何困難,都讓他讀完了公學校。畢業之後,他才能順利地在台南分校找到一份工友的工作。他工作的地方,就是現在臺南的赤崁樓。而也是在這裡,他遇見可以說是他的恩人——博物學家牧茂市郎,他賞識雨卿做事細心、勤快,反應快,因此便跟學校申請,讓雨卿在博物科研究室當管理員。

從這裡,他的命運,開始有了轉變。

鄧慧恩寫出這一本特別的小說,我想,最初的原因,也許是「彌補」。在跋裡,她寫道:「首次發現他的名字,在一份不屬於我研究範圍內的動物學術論文裡,我發現他詳細地記錄下蝙蝠的拉丁學名、台語拼音名稱,還註上了世界語(Esperanto)的名稱。」(頁298)

原先,她想要把王雨卿納入她的博士論文裡,但資料太少,只能放棄,但最後,成了一本小說。虛構的部分,像是鄧慧恩從王雨卿的生平史料的骨架裡,慢慢地琢磨、孵養出來的血肉,鄧慧恩很厲害,她確實,讓「王雨卿再活一次」。我可以感受到他溫婉的眼神,不卑不亢的姿態,知道身為台灣人的命運,卻牢牢地抓住、不放棄任何能夠改變命運的機運。

小說觸及到的政治現實、社會情境,知識界、教育界的狀況,一些處於日治時代的諸種問題,鄧慧恩都妥善地將他們安放在王雨卿的生命裡。她讓我感覺到,王雨卿做為那個時代的臺灣人,不是被任意扯來扯去的、無思考能力、無反抗意識的被殖民者。

此書,也是全球華文文學星雲獎的得獎作品。

我想,喜歡台灣本土歷史小說的讀者,理當不會錯過此書;而沒讀過類似的歷史小說的朋友,也不用擔心,它會帶著你向前,是一本流暢、好看的小說作品!

*我是小小書房(是一間獨立書店!)沙貓貓,如果你喜歡我的推薦(心動 ),歡迎你來跟我訂購,讓小小可以一直推薦好書、好商品下去~~留書可留言:私訊或email: smallidea2006@gmail.com
小小網站:www.smallbooks.com.tw


Posted

in

,

by

Tags:

Comments

說吧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

%d 位部落客按了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