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覺得,科學家,應該是詩人;反之亦然。因為,他們都是能夠看見事物背後、內裡、結構與本質之人——或者,他們一直在追求,能夠看見上述的事物。對於從小就被印上「理數」成績很差的我來說,成年之後還能夠、願意親近科學,我想,持續的不同類種的閱讀,給予我的幫助很大。當然,在這其中最為長久、也影響最大的,依舊是文學。
但文學的世界,無法獨存。卡爾維諾從科學領域汲取他的靈感與創意動力,並不是新聞。《物質之輕》這書名如此親切與讓人渴慕,我想,於我是來自卡爾維諾的影響。
然而,不止於此。我們曾經推薦過維爾澤克的前一本繁體譯本《萬物皆數》,從定理、歷史故事,到應用呈現於藝術、音樂、色彩上的數理之美,讓我立刻被維爾澤克圈粉。《物質之輕》,要談的是質量——一個理解關於統一和重力之基礎,也是進入目前科學研究最前線重要之門。
為什麼質量這麼重要?維爾澤克說了個故事:
「很久很久以前,有一種叫做物質的東西,它是實質的、有重量的,而且恆久不變。還有另一種非常不一樣的東西,叫做光。人類透過不同的資料流來感受這兩者,一種用摸的,另一種用看的。在以前(現在也是),物質和光背當成有力的譬喻,用來形容其他對比鮮明的現實面向,像是肉體與精神、現況和未來演變、凡塵俗世和純淨天界。
如果物質無中生有,那當然是奇蹟的展現,就像耶穌以六個餅餵飽眾人。」(頁22)
最後一句,希望你沒有誤解。
那麼,如果物質並非無中生有,那它究竟怎麼來的?或者,正如一開始維爾澤克的引文:「宇宙不是過去的模樣,也不是表面看起來的模樣。」當我們談「物質」的時候,我們真確的知道我們在談的是什麼嗎?
你現在,還停留在「所有物質的質量皆為守恆」、「所有物質都是由原子組成」的階段嗎?
那麼,跟著維爾澤克,來一趟質量之旅吧:
「新的世界模型給我們對一般物質的質量起源帶來了基本的新理解。有多新呢?我們之後會談到,調配出質量的配方包含了相對論、量子場論和色動力學(色動力學是主宰夸克和膠子行為的特定法則)。如果不去深入使用全部的這些概念,我們就是沒辦法理解質量的起源。但是這些概念全都要等到二十世紀才會出現,而且裡頭只有(狹義)相對論是真正成熟的主題。量子場論和色動力學是仍待研究的活躍領域,還留有很多開放的問題。」(頁23)
༺《萬物皆數》傳送門:
https://www.facebook.com/sappholulu/posts/1789433838022827
*我是小小書房(是一間獨立書店!)沙貓貓,如果你喜歡我的推薦(心動 ❤),歡迎你來跟我訂購,讓小小可以一直推薦好書、好商品下去~~留書可留言:私訊或email: smallidea2006@gmail.com
小小網站:www.smallbooks.com.tw
༻部分章節:
說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