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夫在帕青哥店遇到拓兒,因為當時救援了拓兒一個打火機,拓兒為了答謝他,便帶他回家吃飯。拓兒家在一幢新建的大廈底下的矮小鐵皮屋,也是那區都更計畫裡拒絕搬遷的一戶。拓兒家裡,有老母親,臥病在床的父親、身材姣好的姐姐,而達夫自己,則是拒絕與造船廠工會一起進行罷工,選擇自願離職的其中一名員工。
這個故事的背景,以現代的日本小說來說,不太尋常。於是,我翻開了作者簡介,感到驚訝。這是一個自殺的作家的遺作,並且,在他自殺之後,「他所有的作品全數設為絕版」,為什麼?
我對於他的作品絕版以及重現的背後歷程,跟他的作品本身一樣好奇。或者,更甚於,我對他的人生經歷,也一樣充滿了好奇。他的唯一一本長篇小說《陽光只在那裡燦爛》有著對於左派右派的同時不滿,主角達夫既憎恨剝削勞工的公司體制,但他也對於以罷工為唯一手段的工會組織感到不滿,不願靠左與右的結果,他選擇離去,在達夫無所事事的這一年,他認識了拓兒一家。
拓兒這一家人,可以說是典型社會邊緣家庭的縮影——父親癱瘓在床,靠老母親照顧;女兒離婚之後,以身體賺取家庭所需;弟弟則是靠著前姐夫所教的「技藝」,上山挖高山植物下山種,在市場、市集販售。在這樣的邊緣家庭裡的另一則悲劇是,癱瘓在床的父親,卻得了一種「難堪」的疾病——他患有無法滿足的性飢渴症,老母親應付不來,只能拜託女兒幫忙。
這樣,可以說是,駭人聽聞的悲劇。
因此,這裡其實可以說,沒有人世間定義的那種「燦爛」美景可言,陽光雖然普照大地,但是,處在高樓底下的矮小鐵皮屋,是找不到太陽的。
假如,生命就此結束,那也太小看人類了——我看著小說,不禁嗅聞到佐藤泰志所要傳達的,身為人類的傲氣。
達夫,被拓兒的姐姐千夏所吸引,然而,這也意味著,達夫必須選擇,是否要介入這一家人的生活。在那之前,他一直都是一個人:父母過世後,與妹妹兩人分隔兩地,情感淡泊。與社會、親情、人際關係,達夫都保持著一個人的距離,不干涉不介入不評論。
達夫,讓我印象深刻。
但是,千夏與拓兒一家也是。堅定地守著那個矮矮小小的鐵皮屋的老母親,以及堅定地守著老母親的拓兒,觸動了我關於人在社會的位置的一種,甘於邊緣性的思考。
那個甘於邊緣性的人,卻是書裡可以說是配角,聲量很小,但是卻無所不在的老母親。
總之,這本書名非常的俗爛,但情節完全不一般,而且萬分好看的小說,讓我印象相當深刻。
看完書,總習慣去搜尋這本書或作者的相關評論。我發現不管是數位媒體或者個人部落格,都有關於這本書或這個作家的評論與介紹,而且,質量都不算少。只是,有時候一本書、一個陌生的作家要受到讀者相當的青睞,總讓人感到好像還需要一點「神助」?佐藤泰志的這本《陽光只在那裡燦爛》,在臉書或者社群平台上的曝光聲量,似乎都集中在剛出版的一月下旬二月初,國際書展之後,這書就這樣被網路浪潮滾過去了,我覺得好可惜。
另外,也可能有一方面有不少人是因爲電影的關係,而注意到這本書繁中版的出版——然而,這也有可能變成是一本書在行銷上的「傷」,畢竟,讀者群一旦被圈住,那麼,要擴及更多的讀者群,只能靠時間與口耳相傳。
在小說出版量依舊算是龐大的現在,時間,大概是出版社最缺的一樣東西了。
希望還不認識佐藤泰志這個作家,還沒讀過這本書的讀者,都能有機會翻翻它——我相信你一翻開,就會理解我的喜愛噢。
*我是小小書房(是一間獨立書店!)沙貓貓,如果你喜歡我的推薦(心動 ❤),歡迎你來跟我訂購,讓小小可以一直推薦好書、好商品下去~~留書可留言:私訊或email: smallidea2006@gmail.com
說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