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歷史類】法老王的祕密、光與黑暗的一千年、暗渡文明、恆河生與死

轉此文請tag #小小書房

::::: 近期到貨的有《法老王的祕密:商博良破解古埃及文的探索之旅》,現今我們能夠知道古埃及的什麼,其實都是從十八世紀法國的歷史學家、語言學家商博良(Jean-François Champollion)破解古埃及文開始的。話說整個地球有將近一千五百年的時間,無人能夠得知這個曾經存在的古國的一切。直到一七九八年,拿破崙遠征埃及挖出一塊殘破的、刻有三種文體的羅塞塔石碑,在歐洲引起軒然大波,接著有無數專家學者瘋狂地投入古埃及文的研究,原本以為,破解古埃及文指日可待,沒想到這一等,便是二十年。這個千古之謎,竟然不是被這些專家學者解開,而是被一位法國鄉下書商之子商博良破譯。他是如何辦到的呢?此書的作者是艾京斯夫婦(Lesley & Roy Adkins),兩位都是考古學家,也是倫敦古文物協會的會員,兩人透過商博良的信件與日記,重建他破解埃及古文的奮鬥史。

::::: 中世紀歐洲研究這幾年在歐洲相當流行,有主題史,也有通史。我想是因為這黑暗的一千年究竟後來出現曙光,是很多研究者非常感興趣的吧。威廉‧曼徹斯特(William Manchester)是美國知名的歷史學家,而由於他曾為記者及傳記作家的經歷,使得他寫起這段漫長歷史的筆觸非常親人、易讀。《光與黑暗的一千年:中世紀思潮、大航海與 現代歐洲的誕生》分為三章,在不到四百頁的篇幅要將歐洲千年的黑暗史交代清楚,實在是一件很難的工作,但曼徹斯特透過多樣的材料(畫作、宗教畫、雕像、藝術作品、手稿、地圖等等),剪織出中世紀思潮的輪廓、文明的崩潰,然後崛起。大概是近年中世紀歐洲史裡最好入口又豐富的一本。

::::: 西非的廷巴克圖(Timbuktu)自古就是傳奇之地。而它之所以聞名,不是因為其物質,而是文化——廷巴克圖乃是非洲的文化中心,曾經高達一百二十所的圖書館,收藏西非文明的諸多史料、手抄本。十五、十六世紀的書寫史料,一疊又一疊令伊斯蘭研究者興奮顫抖的手抄本。而近年,「廷巴克圖熱」興起,則是因為2012年,北非基地組織攻陷廷巴克圖,隔年,廷巴克圖市長宣布城中所有古老史料盡毀之後,卻傳出身為藏書管理員的阿布杜.海達拉博士(海達拉家族),其實將三十五萬冊珍稿全數偷渡出城的事件,而即是《廷巴克圖的盜書者:搶救伊斯蘭古手稿行動》 一書所聚焦的事件。

然而,這個事件卻有了後續:一個衛報的記者,對於這次的事件心有疑慮,於是決定深入了解,結果,他卻發現,這個國際矚目的搶救文明行動,是否其實本來是一齣竊盜案呢?查理‧英格利許(Charlie English)是英國皇家地理學會研究員,也是《衛報》前國際新聞組組長,為了調查這次事件,他可是辭去記者工作,好專心追查這個事件,這個歷程本身,也是夠傳奇性吧?

::::: 關於印度的書不多不少,可能近年逐漸累積中,因而也才能出現這樣的一本書,名為《恆河生與死:從恆河的今昔探索印度的未來》,可不是印度朝聖書。這是透過追溯恆河,印度的母親之河的旅程,讓我們能夠看見,這條哺育印度無數人的河,其實也正面臨被殘害的命運:大量的工業毒廢物的污染、民生垃圾,印度人如何傷害了這條聖河,而恆河,也正反過來威脅著印度人民的生命與財產。

麥恆文(Victor Mallet)是新聞工作者及作家,二〇一二至二〇一六年,派駐印度新德里,出任金融時報的南亞分社社長,在這段期間,他探訪了恆河:從恆河位於喜馬拉雅山的源頭開始,主河流及重要支流,一路流經多個聖城:瑞詩凱詩、馬圖拉、阿格拉、泰姬瑪哈陵、安拉阿巴德、瓦拉納西、帕特納……,以及政經大城:德里、坎普爾、加爾各答……,最後流到了恆河三角洲這個有著大批老虎出沒的紅樹林沼澤區,並於孟加拉灣出海。書裡涉及歷史、地理、環境、政治、宗教,一條河,不只是認識印度的過往與現在,也是認識地球所有倚賴著大河生存的我們的未來。

來讀讀不一樣的恆河報導吧。


Posted

in

, ,

by

Tags:

Comments

說吧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

%d 位部落客按了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