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月的新書依舊本本強檔噢!
趕緊來跟我訂書,不然要吃土了!
訂書一樣可以從這裡勾選:
https://forms.gle/FgGGjWu49JRr2Kv47
或直接留言,或email:smallidea2006@gmail.com
文學類|
➤ 2月20日的祕密會議(揭穿納粹神話的龔固爾怪物作家小說)/艾希克.維雅/麥田
要翻譯、推介一部、一個從未曾在臺灣面市的作家/作品,其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要考慮的事情可能很多:書名要怎麼取才能吸引人?要放上哪些足以證明這是一本好作品的「資歷」,尤其,面對當代人最為寶貴的時間,如果一本書的封面、文案、書名都沒法瞬間打中讀者,那麼,就剩下翻開書頁最前面的那幾十分鐘。在這由爆破般的瞬間決定一切的時代,「慢」,有時成為一種尷尬,一種姿態,一種抵抗,也可能是一種就此會被擱置、遺忘的選擇。
偏偏,在出版這個領域,多的是這樣的書。一開始面對這樣的狀況,我會有些焦慮,但後來就想通了:書店不就是要讓這樣的書能夠順利地來到讀者面前而存在的嗎?況且,也有許多人為了要出版這樣的書而努力著呢!
《2月20日的祕密會議》是繁中版的書名,原名是L’Ordre du jour,英文版譯名為The Order of the Day,它是一本以歷史上的真實人物為主角,真實事件為情節推進的「小說」——我寫下這段話時,改了很多遍,我想當年龔固爾獎的評審肯定也被困住了。它是歷史書寫,還是小說?作者認為這不是歷史書寫,因為它完全不客觀——問題是,歷史書寫往往也不是全然客觀的,更況且,有時還涉及虛構與謊言。但這也很難說是小說——因為人物跟事件都是真實的,在這「真實」之中的虛構,是我們並不真的確定,在那些決議背後的心情、心理狀態、思緒、感觸。從這個角度來看,小說裡的人物,不也是如此嗎?
關於文學邊界的討論,可以再繼續下去,但這本書究竟在寫些什麼,可能會被延宕。無疑地,小說涉及歷史上一件嚴肅的大事:希特勒強行進行的「德奧合併」。有些歷史文件會用「併吞」,不過,以維雅的觀點而言,可不是如此。
德奧合併發生於一九三六年三月十一日晚上,然而,這本書卻一九三三年二月二十號拉開序幕——由二十四個企業龍頭的祕密聚會開始。這個開頭,非常之神祕、盈溢著某一種非常高層的金錢權力才得以進入的氣息。維雅以驚人的細節描述了商業龍頭的穿著、姿態,以同樣非凡的筆觸描述他們所進入的場所、家具、裝潢,這一切對於凡人如我們,僅能從電影裡想像那樣的精細華麗的諸種。之所以從這一天開始,是因為「一九三三年二月二十日這場標誌企業歷史上獨特食客的會議,納粹誘使工商巨賈做了前所未有的妥協,對克虜伯、歐寶、西門子等家族而言只不過是商場上的一段慣常插曲。一次普通的捐贈。這幾家企業全都比納粹政權活得長久,往後仍舊依據政黨的表現來決定金援與否。」(頁52)
輕描淡寫的這幾句話所揭示的,是會議之後,將歷史推向一個災難性的洪流的開端。納粹政權已然覆滅,但這些促成政權崛起的名字,卻在我們左右。我想像,如果我是龔固爾獎的評審,我肯定會因為維雅纖細的、冷靜的,殘酷的掀開多數人都不能也不想去思考的這道簾幕:「這二十四位先生不叫史尼茲勒,也不叫維諮雷本,更不叫史密特,或者芬克、侯斯特爾與侯本,如同證件上所登記的身分。他們叫做巴斯夫、拜耳、愛克發、歐寶、法本、西門子、安聯與德律風根。透過這些名字,我們不僅認得他們,甚至跟他們相當熟悉。他們就在那兒,就在你我之間。是我們的車子,我們的洗衣機,我們的保養產品,我們的鬧鐘、房屋保險與手錶裡的電池。以物品的形態在我們周遭出現,他們就在那兒,無所不再,我們的日常生活就是他們的日常生活。他們照顧我們,幫我們穿衣,照亮我們,載運我們前去全世界各地,有如搖籃曲般搖晃安慰著我們。」(頁54)
說震驚,倒也不見然。因為,我想我知道這件事。我知道納粹帝國得以編號、計算、運送並屠殺如此巨量的猶太人們,是許多至今仍存在的企業所促成的。我思考著,維雅如何思考著這一切:戰後,許多納粹戰犯一一受審,而這些「法人」,是否應該要付出相應的代價?我思考著,維雅思考著:這些日常的小事,涓滴累富,在時光中厚實成為龐大的財富、權力,得以撼動世界的那個力量,難道,不也是由我們這些凡人所促成的嗎?而我們,又該如何自處?
寫納粹的書,這幾年出版非常多了。而維雅的這本The Order of the Day令我重回那一年的那個當下:一九三六年三月十二日,奧地利人們歡欣鼓舞地歡迎納粹入城的那一日,那些滿載著期望與欣喜的臉,那些熱烈的歡呼,的另一面,是抗議德奧合併,深感未來無望而自殺的人們。
站在歷史的十字路口,你要迎向歡呼聲,或是要成為躍下高樓的那個人,這個判斷的尺度,又是什麼?
這就是這本書所帶給我的種種衝擊。但我要說的是,維雅的筆觸非常冷靜、纖細,而事件本身卻是瘋狂的、暴力的。如果你帶走這本書,未來,請你讀到82頁時,仔細讀維雅所描述的那個場景——我認為,那段描述,是為那樣的時代所下的最好的註解。
➤刺青師的美麗人生/海瑟.莫里斯/新經典文化
這本小說其實九月下旬就出版了,但那時我沒來得及推薦。剛好跟著納粹主題的上一本書一起談。看書名可能會以為在講刺青師,但我喜歡電影的讀者,也許知道《美麗人生》這部老影片。中文書名是從這部談集中營的電影而來,因為書名的原文其實是:奧許維茲的刺青師(The Tattooist of Auschwitz)。也就是,在猶太人的手臂上刺下編號的刺青師。
而這個故事的原始講述人,正是來自一個集中營裡的刺青師勒利.索可洛夫(Lale Sokolov),在他生命暮年,他決定將這個祕密說出——海瑟.莫里斯,是他所託付的那個說書人。在三年的集中營生活裡,索可洛夫後來成為倖存者,而他所目睹的死亡與悲劇,使得他懷著罪疚長達五十年。
如果說,關於集中營與倖存者的種種,我是通過普利摩.李維才得以知曉,那麼,後來我所讀的每一本關於集中營與倖存者之書,都是為了這段離我們其實不太遙遠,卻已然覆滅的歷史而讀。讓活著的人為死去的人見證、說話,看見他們曾經目睹的恐怖,承接他們的罪咎與恐懼。
莫里斯將索可洛夫的這段殘酷的生命經歷寫得十分動人——在集中營裡,索可洛夫遇見了他未來的妻子。在那樣的荒蕪與殘暴之地,人們如何能夠相愛,如何愛,而愛如何成為他們活下去的動力?
➤ 小小的地方/東山彰良/尖端出版
推薦完上一本,我才發現接下來要講的,也是刺青師的故事。不過,這是我們尋常定義的刺青師:經由人們的主動意願,在人們身上紋身的那個人。場景是西門町的「紋身街」——這可是旅遊景點上認證的真實的街道,東山彰良虛構了一個從小生活在這條街上的小男孩,小武,由他來跟我們說說發生在這條街上的故事。
小武非常喜歡這條街,喜歡到他覺得這是世界上最完美的一條街。在他身旁的大人,有幫派、有吸毒的、也有賣身的;有怪怪的、可以無聲呼喚野狗前來的孤獨先生,有睿智的手搖飲料店老闆,有追求音樂夢想的原住民老師、有出走的土地公、也有美麗的刺青師傅,手藝好到可以把白貓刺成黑貓,也有紋了身,卻想要把身上的刺青移除的人們。
在九歲的小武眼裡,這些大人所經歷的複雜情愛、生命糾葛,沒有好與壞,只有生活本身——有些人擁有選擇,有些人沒有太多選項。有些選項是拼了命追來的,有些則沒了命去追求了。
所以,要將這本六個短篇構成的系列故事,看成是成長小說,也是可以的。因為最後,小武找到了他的才能:寫作。他寫了一個青蛙離開井裡,去尋找屬於他的天地的故事。這篇作文得了獎噢!小武身旁的大人們滿喜歡這個故事的,而我也是。這個故事裡的故事,完美地總結了小武的成長式。
所以,我在想,每個大人面對小小孩的提問,也都曾經手足無措過吧:我這麼喜歡井底,待在井底不好嗎?為什麼非得去闖蕩世界不可?
《小小的地方》,我猜應該是從這樣的、令人心慌的提問來的。非常好看的一本小品。
➤ 平面國:向上而非向北/愛德溫.A.艾勃特/木馬
這本是科幻小說裡的奇書,很多人在找,曾經出版過,然後絕版非常久,這個月終於又重現書市(撒花)。它的出版年份是一八八四年,距今一百三十五年,很厲害吧!
小說的敘事者是平面正方形(對,不是立體的,因為這是平面國的故事),所以,這個正方形會花一點時間跟我們介紹他的國家的人口組成:直線、三角形、正方形跟圓形。這些形狀都是正多邊形,不規則多邊形在這個國家不得存在,如果一出生就發現是不規則多邊形,就會被殺掉(無痛苦的)。
為什麼呢?因為角太尖銳了,很危險,當然可以試著看能否矯正,但萬一矯正不了,就要殺掉。
邊越多的,階級越高,所以圓形是這個國家最高的階層。那直線是?噢,直線是女性。她們的形狀最危險,因為很尖銳,走過來走過去就可以把人刺死,所以從建築、法規、教育等等,就需要強加規範女性的行為。
那麼,也會花一點時間介紹他們如何辨識彼此——畢竟,在平面國裡,對方迎面而來你看到的也只會是一條線,不是很多邊。
總之,由形狀決定一切的國度,有很多龜龜毛毛的事。正方形覺得這些事也都極其自然,直到他夢到了他去了直線國,直到他夢到了直線國之後的有一個晚上,他家出現了一個據稱來自三維世界的圓形,直到那顆圓形決定既然他說服不了平面正方形,不如就帶他去立體國逛一下,好啟蒙、打開正方形的眼界。
於是,我們這個正方形進行了他有生以來的空間跳躍行動——他從平面國「往上」了!(平面國只有往南向北,沒有往上跟往下這件事)。
想一下,換成是你被帶到比三維更高的四維去的情況會是如何?想不出來嗎?所以啊,艾勃特這《平面國》為啥可以暢銷一百三十五年不是沒有道理的。
如果在冬夜,一個旅人.jpg
* 最後,文學類要跟大家報告的是,卡爾維諾的《如果在冬夜,一個旅人》,終於出了義大利文直譯版(倪安宇譯)噢!請趕緊更新&珍存!
漫畫類|
➤ 傳染全五冊/吉田戰車/大塊
在我有生之年能夠見到重版的經典作品當中,痛哭流涕指數排名前五名的,漫畫《傳染》肯定榜上有名(你跟我買書我就跟你說另外四名是誰)。然後,基於某種神祕的原因(這次推文「神祕」出現好多次),我這個世代(我是六年級前段班)遇到《傳染》時,已經都是殘本(就是全系列五本,缺二或缺一本,始終湊不齊)。其實,《傳染》是四格漫畫,缺哪一本根本不妨礙閱讀,可是,只要你看過其中一本,你就非得擁有全部不可。
這就是吉田戰車之謎。
而我如何才能對不知道吉田戰車這個名字的、不知道傳染這套漫畫有多重要的讀者,傳達我深切的愛,唯有透過以下的訪談:
(為了想這套書的專屬贈品,沙貓貓我又想要去訪問一些達人,其中之一是今年的金馬獎最佳動畫短片獎得主王登鈺先生,我們都叫他魚爺(Fish),剛得獎的魚爺在得獎隔天匆忙奔來小小相助,一坐下,開錄音筆:
沙(正經):談談傳染這套漫畫。
Fish:欸,其實我沒有這套漫畫耶~
沙(臉部抽筋):呃……那,你怎麼會知道吉田戰車?
Fish:就我一個朋友超愛,送了我幾本,也不齊。
沙:漫畫咧?
Fish:送人了。
沙:(好吧)其實我之前的因為一直搜不齊也氣到送人了。
(由於不小心變成了「第一次談吉田戰車就失敗的」訪問,所以接下來我們就開始聊當年的經典漫畫)
那麼,絕望之餘,決定線上拷問一下編輯小毛。
沙:為什麼想重出傳染?
毛:我自己想看啊。
(這麼直接好嗎?好歹你也講一下這套書多麼經典之類的)
沙(沒好氣):想看幹嘛不去借就好。
毛:當年沒有啊。後來有借到了(以下刪去敏感業內文三千字)。
沙:啊既然你也沒有那你怎麼知道他很重要。
毛:一直都有聽到提起,就是一種legendary(貓譯:傳說)。然後最近一次應該是兩年多前李桐豪在我fb留言。
沙:拜託你出這樣。
毛:對。
(快轉)
總結:總之,這套書是因為網路標售已經飆到五千元,然後編輯很想看,推手也很想看,大家都很想看,大家都沒有,所以,就這麼誕生了。
新版後面可是有附吉田戰車的台灣版後記噢(痛哭)。
而我要坦承,就算我手上有原版的(但是你沒有你醒醒),我也會再買一次,you know why?因為是吉田戰車啊!
它到底,是怎麼樣的漫畫呢?
它就是所有冷派笑匠的神作,就算把現在網路上所有搞冷搞笑搞Kuso的全部都收集起來,都還夠不上《傳染》一根毛的那種程度。如果有一個路人跟你說:我好愛傳染,我好愛吉田戰車,你就會知道,那是你可以託付終身,欸不是,可以真心相害(愛的那種)的人。
他會懂你生命裡最深沉的那根毛,一搔就會笑到往生的那種。
各位從來都不知道吉田戰車的朋友們,相信我,這套夢幻經典,絕對值得你擁有。
雖然我相信,都看到這裡了,你肯定會跟我買的。不過,為了答謝每一個跟我買《傳染》套書的朋友,我決定釋出跟魚爺那段跟吉田戰車無關的訪談精華,讓大家順便回顧跟吉田戰車同時代的偉大漫畫作品&魚爺的經典漫畫閱讀小記。
另外,也會附上特別邀來的,我超愛的臺灣漫畫家鐵柱,為《傳染》寫來的一段小語噢!
➤ 刑務所之中/花輪和一/臉譜
跟丸尾末廣齊名的日本異色漫畫家花輪和一的這本《刑務所之中》,是「難得」可以推薦給沒辦法接受重口味的漫畫讀者的書。花輪和一的畫風向來相當豔麗精緻,可是,因為入獄經歷畫就的《刑務所之中》,保留了精細,去除了華麗,呈現出驚人的寫實感,實在很難想像這是日後憑記憶重現描繪的(因為獄中不允許囚犯素描)。
繁體版分成幾個部分:首先是關於花輪和一入獄事件幾個相關人士的對談,讓讀者有個前提梗概;再來進入獄中生活:從牢房、服裝、獄友、放封、工作,每日的按表操課,以及大量的、精緻的獄中美食。這本獄中紀事真的是、實在是,完全顛覆蹲牢飯這件事情的艱苦印象。讀著讀著,你會有一種恍惚感——靠,這些人日子過得挺爽的。每天早上起來吃完早飯沒多久就等著吃中飯,吃完中飯等著吃晚飯,吃完把碗放出去就好有人會洗;兩天可以泡一次澡,衣服有人洗、內衣內褲有人洗、除了關在牢房裡,吃飽睡睡飽吃偶爾出去放放封,做運動操,工作,其他什麼都不用擔心。
獄中紀事前的訪談,可以知道花輪和一對於自己所做的錯事毫無異議,他坦然接受入獄的選擇,失去自由,然後贖罪。獄中紀事裡所描述的獄友,他也沒有任何譴責,他畫下他們的喜怒哀樂,日常相處。但花輪和一畢竟是衝破主流慣習思考之人,在這本看似寫實、規規矩矩的獄中日記裡,我相信你一定能夠感受到,入獄,最可怕的也許不是失去自由,而是——
➤鼻紙寫樂(隨書附贈繁體中文版獨家別冊)/一之關圭/遠足
雖然是漫畫,不過,這本漫畫很特別,它試圖追溯江戶時代一個謎樣的浮世繪畫師的身影:東洲齋寫樂。他被譽為世界三大肖像畫之一,但在日本歷史上,寫樂究竟是何人也,有多種說法,因此,喜愛日本浮世繪的朋友,可別錯過一之關圭要解開的這個歷史大謎。
那麼,對浮世繪不熟悉的朋友,這本漫畫是一個入口。通常,浮世繪相關的書籍有幾種類別,要不是介紹大師作品,不然就是介紹類別,這兩種我們都推薦過。可是,浮世繪其實就是江戶時期的生活百態、風景及日常,但我們很少能夠從前兩類的書籍裡,感受到,所謂的江戶時代的日常,究竟是什麼樣的一種氛圍,人們的生活樣貌為何、吃喝玩樂、食衣住行為何,他們關心什麼?流行什麼?
漫畫很自然地可以辦到這件事,畢竟,它是視覺創作。那麼,獲得兩個重要的日本漫畫大賞的《鼻紙寫樂》,特別的不只是如此,在江戶時代的日常裡,還包括了當時最流行的庶民戲劇:歌舞伎,因此,《鼻紙寫樂》的場景,幾乎都集中在當時最重要的劇場裡,那是風華正盛的市川團十郎、松本幸四郎與瀨川菊之丞這些歌舞伎名世家縱橫劇場界的時代。
另一個角度,則是畫出這些時代圖像、歌舞伎名家肖像的浮世繪畫家爭鋒的場景:浮世繪出版商蔦屋重三郎(是的,蔦屋書店正是取自這個江戶知名出版商之名),打造出喜多川歌磨、葛飾北齋這些後來驚世的浮世繪畫家之人,而當時還籍籍無名的寫樂,是如何被挖掘出來,成為橫空出世、留下數百張震驚後世肖像畫的畫家?
然而,追溯東洲齋寫樂身世之謎並非是《鼻紙寫樂》的核心主題,我想,一之關圭真正想要探究的,應該是兩種藝術,以及其交會(浮世繪與歌舞伎),是如何地佔據人們俗世生活裡的重心。那麼,為了讓繁中版的讀者可以進入這個世界,出版社誠意十足地製作別冊,高達166條譯注、專文導讀,喜愛日本傳統文化的朋友,千萬別錯過。
圖文、圖像類|
➤世界圖繪(拉丁文、繁體中文雙語對照版):所有基本事物及日常活動的圖像與名稱/約翰.阿摩司.康米紐斯/大塊
啊啊啊我太喜歡這本書了!也是大塊可怕的image3系列的出版品新書。作者康米鈕斯是一位神學家、哲學家與教育家,為了讓孩童認識這個世界,特地為他們所設計的一本囊括日常基本事物與活動的圖像與名稱的專書。所以,在這本書裡,左頁是精細的木版版畫,右邊則是解釋圖像的文字,分別將解釋的事物一一編號、說明,讓孩童得以比對、學習。
書店.jpeg
它涉及具體的事物或活動,花草樹木地景氣候日月星辰各種各樣的職業與工作,甚至有戰爭、軍事設施等等……比對數百年前的教育家如何教導這些事物,讓我大感驚奇,鉅細靡遺不說,它還將之呈現在同一個畫面上,簡直可以拿這單張圖像來編一個故事了!
而它也談及抽象或看不見的事物,諸如靈魂、情感、耐心、慷慨、憐憫等等,這些抽象事物如何透過視覺圖像呈現,成為現代的我閱讀時的一種樂趣與參照。
翻看著這樣的書,想像力竟然能夠隨之奔馳,實在非常有趣!
人類學|
➤人類學活在我的眼睛與血管裡/劉紹華/春山
這本書分成兩個部分:第一部是劉紹華在二〇〇五年出版的《柬埔寨旅人》,是劉紹華首次書寫的生命移動紀事。當年出版的時候相當受矚目,一來人類學家的相關著作,除了知名的大師李維史陀、臺灣有胡台麗之外,在當時的書市並不多見,而關於柬埔寨的書更是稀少,兩者相乘,成為書市裡的殊異之作,有許多讀者乃是透過這本書,認識了東南亞國度裡的這個邊陲地帶。
而後,劉紹華將研究轉移陣地,到了中國的涼山,踏入一個海洛因與愛滋病蔓延的偏遠山區,十年歲月,繳出了《我的涼山兄弟:毒品、愛滋與流動青年》這本至今依舊長銷的民族誌,透過涼山諾蘇族兄弟的生命紀事,勾勒中國在現代化與全球化的浪潮裡,邊陲少數民族如何承受文化的斷裂與延續。
接著,即是這本書的第二部,也是劉紹華稱之的「後柬埔寨時期」。乃因柬埔寨的經驗開啟了她對人類學精髓的衷心體悟,這個青年時期的移動經驗從柬埔寨始,到涼山兄弟,跨越移動所踏入的平行世界之時,她帶著的人類學之眼,使得她能夠帶有冷眼熱心之時,不被現實擊垮,回到書寫,並且檢視其間的落差。
因此,雖然第二部是數篇不同時期、不同形式的文章所構成,但讀者也因此能夠看見,這位人類學者從青年迄今的關切與思考歷程的軌跡,做為不同時期的自我參照。
心理類|
➤成為一個新人:我們與精神疾病的距離/張子午/衛城
這本來直接看活動文推薦噢!也歡迎直接報名!
https://bit.ly/36fhIG8
* 最後,兩本重要的哲學新書但還來不及寫推薦文的報馬!
我的老師羅蘭.巴特/香塔勒.托瑪/麥田
學術人/皮耶.布赫迪厄/時報
說吧